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发言材料之二
把握机遇 乘势而上努力开创乐东农村教育工作新局面
中共乐东黎族自治县委、县人民政府
(2004年6月24日)
我县由于多种原因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缓慢,地方财政困难,是省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全县11个镇,总人口约4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8万人。中小学校227所,教学点20个,在校生8.6万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全国、全省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带领全县各族人民,以满腔的激情和辛勤的工作谱写了发展农村教育的新篇章,取得了较好成绩,今年初被评为海南省“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先进县。
一、做法和经验
(一)强化政府行为,把农村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我县教育在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初发展较快,进入九十年代中期后,由于多种原因,教育呈滑坡趋势。特别是由于2000年对教育采取的某些措施遗留问题较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致使教育工作一度十分困难。如何改变乐东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的落后状况?县委、县政府经过深入调查,寻找问题,分析原因,提出了“重振乐东教育雄风,再创乐东教育辉煌”的奋斗目标,并指出要实现奋斗目标,必须抓政府、抓校长、抓教师、抓管理、抓质量、抓环境的对策措施。本届县委、县政府把发展农村教育作为党政领导班子任期目标之一,制定了《关于巩固提高“两基”工作的实施方案》、《乐东县四套班子成员联系学校工作制度》等文件,并把农村“两基”工作作为领导干部考核、晋升的重要依据。县政府与各乡镇签订责任状,县四套班子成员每人包干一个乡镇,县相关部门和乡镇领导每人包干一所学校,落实责任,兑现奖惩。县委、县政府还组织工作队深入农村,驻点包片抓“两基”。经省政府教育督导室2003年11月组织评估组复查,我县“两基”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2―2003学年度,全县在校小学生5875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7%,年辍学率控制在0.1%以下;普通初中在校生21770人,初中阶段学生入学率达96.1%,年辍学率控制在3%以下。县委、县政府认真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及时出台《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按规定聘任完全中学校长,把任免初级中学校长、小学校长和调配管理教职工的权限归口县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理顺了关系,明确了责任,充分调动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全社会办学的积极性。
(二)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
近几年来,我县在国家、省的大力支持下,按照《乐东县中小学校危房改造规划》要求,采取“集中有限资金,轻重有序,逐个解决”的办法,逐年分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2001年至2003年,全县共投入1100万元(国家、省拨款691万元,县地财配套409万元)改造农村学校危房18300m2;投入600多万元整治校容校貌,使全县农村学校危房率不断下降,办学环境不断优化。近两年来,共有19所农村学校被评为“海南省文明生态学校”。2003年,县教育局被评为“海南省文明生态学校组织工作先进单位”。
2003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分步投资920万元,分别在乐东中学、黄流中学、冲坡中学和职业中学各新建教学大楼一幢,总面积共13679m2,为扩大全县高中规模以及即将实行的课程改革提供良好的硬件基础。
(三)安排专项资金并发动社会资助贫困学生,济困助学蔚然成风
在加快农村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县政府每年安排专项资金95.5万元资助特困生,近几年共举办了18个特困班,为970多名黎族特困家庭初中生解决了杂费、课本费和伙食费等问题。县委、县政府作出决定,从2003年起,每年拨出专款50万元作为民族寄宿班学生生活补贴。同时,县委、县政府凝聚社会爱心,发动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县四套班子领导带头解囊救助贫困学生,教育局领导、学区主任、校长也积极捐资。在他们的带动下,许多机关、团体纷纷加入捐资助学的行列,广大干部、农民群众都向贫困学生伸出援助之手,全县出现关注贫因生、踊跃捐资助学的大好局面。据统计,近三年来,全县共捐资49万元,救助贫困学生9000多人次。这些举措,使我县初中生辍学率逐年下降,2002―2003学年度,初中生辍学率控制在国家要求的指标以内。
(四)优化教师结构,建设一支稳定、合格的教师队伍|
为了建设一支相对稳定、质量合格的农村教师队伍,县委、县政府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确保全县教师工资每月15日前按时发放,杜绝拖欠教师工资现象;二是公开招聘教师,近三年来共招聘了384名大中专优秀毕业生,充实农村教师队伍;三是实行经费分担机制,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大力开展校本研训,以研促训,提高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目前,全县农村教师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师资水平有所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也逐年提高。全县中学毕业生合格率达95%,小学毕业生合格率达98%。
(五)多条腿走路,农村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我县对特殊教育长抓不懈,把提高残疾儿童入学率作为巩固提高“普九”的重要工作,予以加强。目前,全县农村残疾儿童入学率达73.5%。2003年,县教育局被评为全国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先进单位,我县也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海南省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实验县。根据国务院关于已经实现“两基”的农村地区“十五”期间高中阶段教育要有较大发展的要求,我们在抓“普九”巩固提高的同时,采取措施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高中教育持续发展,高中生逐年增加。本学年度在校高中生5457人,是省内高中就读人数较多的市县之一。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学前教育和民办教育也取得新的成绩。
我县农村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我县农村教育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还远不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求。目前学校运转困难,尤其是实行“一费制”收费的学校更加困难。而且,现全县中小学“普九”尚负债3831.8万元。二是相当部分中小学校办学条件达不到基本要求,据调查统计,全县中小学现有危房64596m2,教学和师生生活用房缺口面积95910m2。三是信息技术教育滞后,多数农村中小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与规定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且有相当多学校还没有起步。四是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进展缓慢,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工作有待加强。五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数量不足,骨干奇缺,结构不够合理。
二、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思路
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颁布后,我县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对农村教育工作进行研究,提出新的思路。我们决心以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为契机,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提高我县农村教育的整体水平。}
(一)抓地位落实和完善体制。坚定不移地把农村教育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列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继续完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特别是切实按照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健全中小学校长聘任、教师聘任和调配管理体制,巩固完善教职工工资由县级财政统筹按月足额发放的体制。
(二)抓投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把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作为关键问题解决。县委、县政府坚决克服“等、靠、要”思想,认真做好预算,努力实现教育经费投入依法做到“三个增长”,并做到县、镇财政超收部分按预算相应比例追加教育支出。对中央和省的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严格按照省定的45%的比例划拨给教育,确保不因税费改革减少对教育的投入。在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的基础上,认真研究解决“一费制”收费后学校公用经费不足问题。力争至2006年基本消灭学校危房。同时,克服困难,努力逐步解决“普九”债务问题。
(三)抓控辍。控制中小学在校生辍学尤其初中生辍学是巩固提高“普九”的重中之重,我们将严格按规定抓好年检复查工作,并把农村尤其是民族地区中小学生的入学和巩固作为工作重点,落实责任和措施。积极扶助贫困学生入学就读,认真贯彻落实省扶残助学会议精神,不断提高我县残疾儿童的入学率。继续办好民族特困班和寄宿班,坚决制止乱收费,严格学籍管理,依法治教,把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年辍学率控制在国家要求指标以下。
(四)抓改革。我们决心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以改革增强活力,以改革促进发展。近一阶段重点抓:一是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尽快将中小学编制核定到校,按照“精简、高效、科学、民主”的原则,健全学校各项管理制度,精简各级各类学校行政管理机构,严格以规模定编制,以岗位定人员。逐步实行结构工资制,全面实行全员聘任、竞争上岗、择优汰劣,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对不胜任教学的人员实行转岗分流。二是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贯彻落实好中央8号文件,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三是加强农村中小学督导评估工作。进一步健全督导机构和队伍,建立科学的督导评估机制,推动所有中小学达到合格标准,并树立一批农村中小学示范校,发挥其辐射作用。四是注重教育教研、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加强教育科研力量,配齐各级教研员,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科研,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育科研队伍,以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五)抓布局调整。中小学布局调整、资源整合是我县巩固提高“普九”的一项全局性工作,它关系到农村教育能否“脱胎换骨”走出困境的大局。我们制订了《乐东黎族自治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2004―2008年),在全面摸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尽可能兼顾优化资源配置和从实际条件出发,将现有的小学(含教学点)222所调整为完小104所,调减幅度为52%;初中21所调整为18所,调减幅度为14%;下大力气扩大3所普通高中办学规模,至2006年2所普通高中实现初、高中分离。计划从今年起在九所新区创办一所规模3000人的高级中学,采取政府无偿出土地,政府主办、政府与民间联办或民办的方式办学。同时,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与培训,力争至2007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60%以上。在调整中坚持 “小学力争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和“先立后破”的原则,先易后难,对撤并学校做深入细致的解释说服工作。同时要集中资金和师资力量,做大做强优质学校,把学生从附近学校吸引过来,以达到调整的目的。
(六)抓师资培训。我县将根据省里核定的中小学教师编制,按规定通过公开招聘逐步解决农村中小学校教师紧缺的问题。为提高师资水平,我县将认真制定培训规划,落实经费和抓好实施工作,不断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科研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在教师中大兴学习之风,学习教育理论、专业知识和科学技术,努力提高师德水平和教学能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经常开展爱岗敬业教育活动,不断增强教师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鼓励优秀校长到农村薄弱学校任职,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和兼职,实行城镇教师到农村中小学轮教制度;关心教师生活,多为教师办实事、好事;县政府将制定鼓励教师到边远地区工作的有关政策,千方百计调动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七)抓教育信息化建设。适应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要,我们将认真实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程,充分发挥按规定收取的教育信息技术费的使用效益,确保信息技术建设项目做一项成一项,推动学校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从今年起,有计划地组织实施《乐东县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主要目标是:从2004年起,确保高中应届毕业生顺利参加高中毕业会考中信息技术课程科目考试,实现县城学校和全县初中、中心小学全部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5年,实现全县中小学全部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同时,中小学教师都要接受C级以上的计算机培训,提高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教育教学的能力。
发展农村教育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件大事,涉及千家万户的根本利益,我县县委、县政府一班人将争当重教的模范,按照全国和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部署,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再接再厉,为进一步开创乐东农村教育工作新局面而努力!
版权所有©海南省教育厅 主办:海南省教育厅行政办公室 开发维护:开普云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国兴大道海南省政府办公大楼四楼 邮编:570204 联系电话:0898-65322302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014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0000042 琼ICP备18000800号-3
版权所有©海南省教育厅
主办:海南省教育厅办公室
开发维护:开普云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国兴大道海南省政府办公大楼四楼
邮编:570204 联系电话:0898-65322302
琼公网安备:46010602000014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0000042 琼ICP备1800080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