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抓好农村基础教育全力打造基础教育强市
中共文昌市委、市人民政府
2004年6月24日
1997年我市“两基”工作经省检查达标,1998年、2001年我市两次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2000年,被评为“全国儿童工作先进市标兵”,2001年被评为“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市”。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发和去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下发后,市委、市政府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使我市基础教育工作又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2003年,新一届市委、市政府提出把“抓教育”摆在“三抓”工作总要求的首位,确立了基础教育工作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这为我市抓好农村教育工作,全力打造基础教育强市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一、做法与经验
(一)落实“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管理力度
一是理顺关系,规范教育人事管理制度。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精神,我市制订了《关于调整市教育系统干部管理权限的通知》,按照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对我市教育系统干部的管理权限进行调整,明确了市教育主管部门在教育人事管理中的责任,为加强教育系统干部队伍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问题上,对招生时说明要分配工作的,历年来我市全部安排工作。此外,市委、市政府还批准文昌中学每年向省内外公开招聘25名优秀高中教师,确保了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是多方努力,实现全市统一发放教师工资。以前我市教师工资发放实行乡镇财政包干制。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教师的工资差距较大,挫伤了在困难地区工作教师的积极性。针对这个问题,市委、市政府决定从2001年10月开始全市教师工资统筹,并统一按照省标浮动10%发放,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切实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今年,我市又对全市教师工资进行调整,并按省标浮动15%统一发放,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
三是充分调动镇、村的办学积极性。一方面,市政府加大对“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的宣传力度,消除一些村、镇干部对新体制的糊涂认识;另一方面,市政府决定每年开展一次 “尊师重教示范镇”、“尊师重教村委会”、“尊师重教镇干部”和“尊师重教村委会干部”评选活动,并通报表彰。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对农村基础教育工作的决心不变,对“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力度不减,对捐资助学的热情不退。
(二)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首先,保障政府投入到位。落实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必须立足可靠的经费来源作保障。2003年,我市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拨付用于农村义务教育部分为1233万元,占上级转移支付资金2149万元的57.3%。其中用于教师工资资金为1000万元,用于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180万元,用于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53万元。对资金使用,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一是根据《海南省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办法》,制定了《文昌市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办法》;二是把农村税费改革资金及时足额分配到镇、办事处及农村中小学;三是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省财政厅、省税改办的有关规定,做到专款专用,不截留、不挪用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
第二,争取侨资办学。我市是著名的侨乡,旅居海外的乡亲向来有着捐资助学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以来,全市海外华侨捐资助学达1.5亿元,大大地促进了我市中小学办学条件的改善。如著名侨领陈文民先生先后捐资1100万元兴办家乡教育事业,除捐建教学楼外,他2003年还捐资80多万元给英敏小学建起了乡村小学第一幢学生公寓楼,使英敏小学办学条件得到全面的改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003年该校在省“文明生态”学校评比中获得全省唯一的特等奖,成为全省乡村小学的一面旗帜。
第三,发动各界人士捐资助学。实行税费改革后,我市农村面临着教育投入不足的实际困难。教育要发展,重要出路是用社会的钱来办教育的事。近年来,我们坚持弘扬文昌人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各中小学校普遍建立教育基金会,发动社会各界捐资助学。目前,全市现有教育基金达1536万元,这些基金保本取息良性滚动,成为奖教助学的稳定资金来源。近五年来,我市各界人士捐资助学资金达3000多万元。同时,各中学校普遍建立了勤工俭学基地,每年全市勤工俭学的收入在500万元至700万元,这些资金大都用于学校建设。
第四,创新教育投入机制。实行“以县为主”教育管理体制和税费改革后,“政府的无限责任与有限财力的矛盾”日益凸现出来。为此,对教育投入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已成为必然。近年来,在构建新的教育投入机制上,我市不断更新观念,勇于开拓,敢为人先,探索出一条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学校后勤社会化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的新路子。
经过几年的努力探索和实践,我市已初步构建了教育投入多元化机制,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和优化育人环境,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2000年底,我市各学校危房面积24148平方米,到2003年6月,已改造危房面积16490平方米,投入资金1241万元。
――截至2003年,全市共有22所学校建造38幢学生公寓楼,总面积为43630平方米,共投入资金3132万元,其中吸纳社会资金2300万元;有15所学校建造符合标准的学生食堂15幢,总面积约10000平方米,共投入资金800万元,其中吸纳社会资金420万元。
――截至2003年,全市中小学建起教师套房96幢,建筑总面积80592平方米,总造价6030万元;全市城镇教师住房成套率75%,乡村教师工作间平均达到30平方米。
――截至2003年,全市中小学校计算机装机量为2285台。2003年我市开始实施“校校通工程”,现有29所中小学校正在进行“校校通”工程建设;省完全中学一级学校――文昌中学在2003年建成了计算机局域网,实现了教育网络资源共享;153所中小学校多方筹措资金,共建了卫星电视教育接收站173座。
――截至2003年,我市中小学文明生态学校建设共投入资金1155万元,使我市文明生态学校获省奖励的总数达90所,占全市中小学校总数的三分之一,文明生态学校建设体现出“量多、面广、质高”的特点,多次受到省厅的表彰。
――截至2003年,我市共创办民办学校3所,私立幼儿园46所,占全市幼儿园总数的79.3%。此外,为进一步扩大高中教育规模,我市积极引进社会资金剥离文昌中学初中部,使文昌中学高中办学规模得到成倍扩大。
(三)、切实巩固“两基”成果,不断提高“两基”质量,为率先实现“双高”“普九”目标而不懈努力
首先,大力加强巩固“普九”成果和提高“普九”质量工作。2003年,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辍学率0.23%;初中阶段入学率达95.9%,辍学率2.7%。我们的主要措施为:一是加大依法治教力度,加强“普九”目标管理,使“普九”目标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二是开展全市控制学生流失统一行动,充分发挥公安、工商、监察、教育等有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千方百计发动学生入学,把“三定”(定任务、定时间、定对象)和“三包”(包发动、包入学、包巩固)的责任落实到单位,落实到人,并把“普九”管理工作作为学校和乡镇领导年终考核、评优的一项重要内容;三是建立和完善“减、免、缓”收费制度,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难问题;四是建立各种形式的教育基金会,如校友基金会、宗族教育基金会、爱心助残教育基金会等,弘扬社会各界捐资助学的优良传统;五是以“全国助残日”为契机,广泛动员和鼓励广大群众开展“助残献爱心活动”、“春蕾计划”和“手拉手”等捐资助学活动,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就学,扶助残疾少年儿童和特困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六是从2003年秋季起,全市实行7―15周岁残疾儿童少年免费入学制度和补贴部分生活费制度。2003―2004年度,全市中小学校缓交费166.36万元,免交费41.4万元,共有900多名特困生受到社会各界的救助。
其次,切实抓好教师队伍建设,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一是实施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和使用工程。赢得青年就赢得未来,我市立足于早发现早培养,促进教师早成熟早成才,每年都提拔一批青年骨干教师担任学校中层领导,或到乡镇中学担任校长,大胆把他们推上重要的工作岗位,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让他们在工作中迅速成长;二是实施教师评优活动,树立骨干教师品牌工程。每年教师节,我市都开展“优秀班主任”、“优秀中小学德育工作者”、“优秀中小学教坛新秀”的评选活动,对做出成绩和贡献的教师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形成激励机制;三是实施教师基地培训和业务培训工程。近几年来,我市投入一定资金,在北京、上海、武汉、浙江等地的重点中学建立了教师培训基地,选派骨干教师到培训基地进行跟班学习。此外,还鼓励教师参加学历提高学习和国家、省级、市级骨干教师的学习和培训。通过培训学习,一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成为我市教学工作中的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第三,加大教育督导和评估力度,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首先,摆正教育督导工作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位置。市人民政府每年都召开教育督导工作会议,增强督导工作的针对性;市里开展督导评估,政府的领导一般都亲临督导评估现场,了解学校的办学情况,认真听取教育督导评估组的评价意见和建议,增强督导工作的权威性;为从制度上保证教育督导工作,我市制订了《文昌市教育督导评估工作方案》、《文昌市教育督导工作五年规划》,认真抓实施,提高督导评估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为了形成有效的教育督导评估激励机制,近三年来,市教育局、财政局共拨60万元奖励示范学校、规范学校,从而真正做到评估一所、改变一所、提高一所学校的目的。
其次,深入开展专项教育督查,解决好基础教育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一是加强“两基”工作督导,坚持实行“两基”工作年检制度和 “两基”专项督查制度,千方百计巩固和提高“两基”成果。二是开展基础教育经费投入的督导检查,确保经费的投入。三是规范收费行为,塑造文昌教育形象。市教育督导室始终把治理学校乱收费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加大督查力度,对各乡镇落实《文昌市治理中小学教育乱收费责任书》的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各中小学实行收费登记卡制度和收费项目与标准公示制度。四是督查学校内部常规管理,提高学校办学质量。我市制订了《文昌市中小学内部常规管理工作评估标准》,对学校各项内部管理工作进行量化评价,形成了科学的评估指标体制,在工作中,我们确立了“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办出特色、逐步推进”的工作思想,精心培育典型,注意引导带动,做到“点上开花、面上结果”,使中小学校内部管理不断走上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五是加强中小学办学水平督导评估。为了提升我市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我们制订了《关于全面开展小学初中办学水平等级评估工作方案》,将办学水平综合督导评估分为示范(省一级学校)、规范(市一级学校)、合格(市二级学校)、不合格四个等级,并在工作中形成了“分级分类、整体推进”的督导评估机制。在“均衡、优质、示范”原则指导下,我市建立了有利于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机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截至2003年,我市已对全市三分之二的中小学校进行了办学水平等级评估,全面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整体水平,有9所学校经省督导评估组审核获省一级学校称号,其中4所是乡村小学。2003年9月,文昌中学以950.5的高分通过了省完全中学一级学校办学水平评估,跨入了省一级学校的行列。
(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构建完善的基础教育体系,不断提升办学水平
一是构建完善基础教育体系。目前,我市有普通中学29所,小学255所,基础教育体系构建日臻完善,结构较为合理协调。特别是2001年我市率先在全省市县一级创办了1所特殊教育学校,并在2003年开展国家级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实验工作后,基础教育体系更为完善。
二是积极开展中小学布局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为了改变部分学校规模过小和内部管理水平低下制约教育发展的状况,我市采取改制、撤点、合班、并校等形式对全市中小学校进行了布局调整。目前,已撤并2所初级中学和31所完小、26个教学点。教育资源配置日趋合理,办学规模效益明显。
三是整合教育资源,构建“研训一体化”模式。为充分利用我市的教育教学资源,我市按照“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原则,把文昌市教师进修学校、文昌市职业中专学校和文昌市就业培训中心整合为文昌市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实行多块牌子、一套人马管理体制,逐步实现“研训一体化”,为我市师资培训、职业教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和资源共享机制。
(五)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近年来我市教育系统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以课程改革为契机,重视开发地方校本课程和开展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003年,我市中小学校在参加省级科幻绘画、科学小发明和科学考察小论文等项目的比赛中,荣获一、二、三等奖共48项。在第一、第二届的海南省“科普小先生”演讲比赛中,我市选手获得两个高中组一等奖和一个初中组一等奖的佳绩。
为了加强学生实践活动,2003年6月我市投入600多万元(其中省拨专项资金80万元)创建文昌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其规模、功能据反映是全省一流的,这为我市广大青少年学生参加校外实践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基地。
我们还采取措施加强青少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近两年来,我市中小学校广泛开展了“伦理道德讲座”、“人文关怀巡回报告会”,增强广大师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开展“珍惜生命,远离毒品”图片展览和举行现身说法法制教育大会,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开展“五好小公民”、“国防在我心中”等读书征文活动,培养爱国、爱校、爱家的高尚情操;创建家长学校和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巡回报告会”,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化”教育网络,关注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努力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
二、问题与困难
我市的基础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同日益发展的教育形势要求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其主要表现在:
(一)教育投入不足
近几年来,市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力度虽有所加大,且实现了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但由于高质量、高水平“普九”的新要求,危房改造和新校舍建设需求加大,义务教育阶段课改的推进和普通高中课改将全面启动,学校需要大量的投入,增加的经费远远不能满足学校资金需求的增长。教育投入的不足,严重制约着我市教育质量总体水平的提升。
(二)中小学布局调整任务艰巨
目前我市仍有一些中小学校布局不合理和办学规模小,已经不适应教育形势的要求。为整合教育资源,必须加快布局调整的步伐。但由于文昌是侨乡,华侨捐资举办的学校较多,在布局调整工作中既要控制规模总量,又要保护华侨捐资助学的积极性,要达到两者兼顾难度较大。
(三)教师素质提高任务紧迫
全市现有中学教师1938人,小学教师2880人,学历达标率虽然分别为高中71.9%、初中94.9%、小学97.4%,但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教学方法和手段、思想道德和创新教育能力等还不能满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尤其是在推进新课改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的背景下,教师素质亟需提高,继续教育应进一步加强。
三、对策与思路
我市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突出抓教育工作的要求,提高对农村基础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围绕实施“率先实现‘双高’‘普九’工程、扩大高中教育工程、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工程、办学条件标准化和教育技术信息化建设工程、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工程”等五项工程,强化我市的农村基础教育工作,不断推动我市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一)继续抓好“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切实控制农村初中生辍学率,提高义务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采取更有力措施控制学生辍学,力争到2010年全市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达到100%和98%;大力发展幼儿教育,力争到2010年,全市城区和镇政府所在地3―6岁幼儿毛入园率达80%,农村地区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幼儿园全部达到市二级园标准,30%达到一级园标准,形成以政府办园为骨干示范,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公办、民办相结合的幼儿教育发展格局;加快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到2010年,全市中小学全部达到省规定的合格学校标准,20%的小学和30%的中学达到省规定的示范学校标准,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建设一批办学思想现代化、办学条件标准化、学校管理规范化、教学质量优良的示范性中小学校。
(二)积极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扩大规模,提高质量。
加大文昌中学、文昌华侨中学示范性高中建设力度,力争2010年达到省级示范高中标准。大力扶持琼文中学、联东中学、罗峰中学等三所农村高中的办学条件建设,扩大规模,强化管理,力争2010年达到省规范高中标准。到2010年,力争我市在校高中生达10000人左右,优质高中学位达6000人左右,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76%。
(三)加强“三教”统筹,强化“农科教”结合,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积极引导职业中学面向“三农”,开设家电维修、农学种养等专业,并通过企校联合办学形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力争2010年在校生达到1500人;充分发挥市教育职业培训基地的作用,构建“政府统筹、部门协办、市教育局和人劳保局统管、职教基地承办、多方参与”的多元化职业教育培训体制。深化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实行严格的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争取每年培训2万人;在全市16个镇成立融普教、职教、成教为一体的多功能教育中心,镇教育中心发挥领导组织作用,对内搞好“三教”统筹,对外搞好“农科教”结合,促进乡镇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四)、加大学校布局调整力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按照《文昌市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方案,继续抓好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加快布局调整进程,不断优化我市教育资源配置;大力发展镇(办事处)寄宿制中心校建设,提高中心校的办学水平,充分发挥中心校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
(五)、继续抓好教师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加大教师提升学历教育的力度,继续提高教师学历达标率和提高一层次学历率;加大教师教育投入,大力推行“科研兴校”和“名师强校”工程,构建“校本研训”机制和实施“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六)、不断更新观念,继续构建教育投入多元化机制,进一步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
认真进行农村教育调研,增加投入,并进一步构建教育投入多元化机制,加快改善办学条件步伐。重点抓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计划今年改造危房面积10000平方米,确保校舍安全;加快安全文明生态学校建设,争取更多的中小学校在全省的安全文明生态学校创建活动中取得好成绩,力争五年内全市50%以上学校达到省定的安全文明生态学校的标准。近段时间着重抓好文昌市第三中学“邵逸夫教学楼”项目工程建设(计划投入资金300万元),不断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把市三中建成我市的示范初级中学;抓好文昌市琼文中学教学楼建设(计划投入资金250万元),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发展农村教育,提高我市农村教育的整体水平。
(七)加快实施“办学条件标准化”和“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
按照“总体规划,循序渐进,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的原则,到2010年,全部中学的电化、实验教学设备、图书资料、体音美设备设施达到标准,三分之二中学达到规范化学校要求;农村小学全面开设电脑课,具备数字电视教学收视系统、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光盘资源,并初步建立远程教育系统运行管理保障机制;大力推行农村学校“三种模式”现代化远程教育的建设,加快“校校通”工程建设步伐,力争2010年覆盖全部中小学校,并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到2010年,全部中学建成宽带网,实现与互联网的连接,文昌市教育网正式启动,实现“校校通”目标。
全国和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使农村基础教育面临新的机遇。我市将按照“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加快以“创新体制,激活机制,加快发展,提高效益”为方向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推动教育跨越式发展。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们将继续勇于开拓,为全力打造文昌教育品牌,创建基础教育强市而不懈努力。
版权所有©海南省教育厅 主办:海南省教育厅行政办公室 开发维护:开普云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国兴大道海南省政府办公大楼四楼 邮编:570204 联系电话:0898-65322302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014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0000042 琼ICP备18000800号-3
版权所有©海南省教育厅
主办:海南省教育厅办公室
开发维护:开普云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国兴大道海南省政府办公大楼四楼
邮编:570204 联系电话:0898-65322302
琼公网安备:46010602000014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0000042 琼ICP备1800080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