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教育厅

The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Hainan Province

进入关怀版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 教学质量

海南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报告(2018-2019学年度)

  • 发布日期:2020-02-28 
  • 来源:
  • 微信
    X

海南省本科高校教学

质量报告

Annual Report on Undergraduate Teaching Quality of Universities in Hainan

2018-2019年度)

海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

一九年十二月

目 录

导  言 

第一部分  海南省本科高校事业发展概况 /1

一、 本科高校基本情况 /1

二、 本科生基本情况 /2

三、 本科生源质量基本情况/3

四、 教师队伍基本情况 /3

五、 高级职称教师上课情况 /4

六、 办学条件基本情况 /6

第二部分  海南省本科教学质量评价 /8

一、 学生学习效果 /8

二、 应届本科生总体就业情况 /10

三、 学生成就 /11

四、 社会评价 /13

第三部分  海南省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5

一、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完善 /15

二、 教学质量保障措施 /22

第四部分  海南省本科高校特色化发展 /53

第五部分  海南省本科高校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74

第六部分附录 /86

导  言

教育部高度重视高校教学质量,发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建立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测制度成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重要保障。

《海南省2018-2019学年度本科高校教学质量报告》以2018至2019学年度海南省7所本科高校(其中公办5所,民办2所)发布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文本及其教学基本状态数据为主要依据,用事实和数据说话,力图全面客观反映本省本科教学质量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改进和提高我省高等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方向性的参考意见。

本报告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海南省本科高校事业发展概况,简要介绍海南省7所本科高校规模、教师队伍以及办学条件等情况;第二部分为海南省本科教学质量评价,着重说明海南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建设的主要成绩;第三部分为海南省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从宏观制度层面和微观教学质量改革举措两个方面进行描述性分析;第四部分详细分析海南省各本科高校的特色化办学,并对海南省本科教学未来改革进行了前瞻性思考。第五部分为海南省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努力方向;第六部分为附录。

由于我们的经验、水平和条件有限,必然存在许多缺点和不足,恳请批评指正。

第一部分  海南省本科高校事业发展概况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多年来,省委省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始终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三十年多的不断努力和建设,海南省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共有各类高等教育学校21所,其中本科高校8所、高职高专院校12所,成人高校1所,通过“人才兴琼”战略的多年努力与发展,海南省高校的人才培养、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社会服务、国际合作与交流能力不断提升,区域影响力显著增强,海南省高校尤其是本科高校已经成为服务国家尤其是重点服务祖国南方地区和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人才培养基地、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高层次社会服务基地和高品位文化传承创新基地。

一、本科高校基本情况

目前,我省共有普通本科高校7所(另有1所海南科技职业大学为职业本科高校),分别为海南大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部省合建)、海南师范大学(部省共建)、海南医学院、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三亚学院、海口经济学院和琼台师范学院。其中公办本科高校5所,分别为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海南医学院、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和琼台师范学院,本科高校占全省高等教育学校的38.1%,公办本科高校占全省高等教育学校的23.8%,公办本科高校占全省本科高校的62.5%。其中公办本科高校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平均为80.74%(最高为100%,最低为26.58%),民办本科高校3所,分别为三亚学院、海口经济学院、海南科技职业大学,占全省高等教育学校的14.3%

由此可见,公办本科高校是我省本科高校的主体,是我省本科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海南省7所本科高校在学科建设上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医学、理学、农学、工学、管理学、艺术等十二大学科门类。8所本科高校中,6所位于海口,2所位于三亚,南北呼应,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合理,基本满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水平、高技能、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图1.1 海南省高等学校分类基本情况

图1.2 海南省高校数量基本情况

二、本科生基本情况

2018-2019学年,海南省本科高校在校生共计141433人,其中海南大学39533人,海南师范大学20145人,海南医学院13078人,海南热带海洋学院17323人,三亚学院20859人,海口经济学院21802人,琼台师范学院8693人;在校本科生共计114190人。本学年,海南省本科高校在校生规模平均为20205人,海南省公办本科高校本科生总招生规模为27966人,校均3995人。其中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海南大学本学年的本科招生规模为8671人,占全省本科总招生规模的28.48%。本学年,海南省本科高校本科毕业生规模共计25905人,校均本科生毕业生为3701人,其中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海南大学本科毕业生7703人,占全省本科高校本科生毕业生总数的29.74%

表1.1 海南省本科院校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

学校

全日制在校生总数(人)

本科生总数(人)

比例(%)

海南大学

39533

33743

85.35

海南师范大学

20145

18273

93.67

海南医学院

13078

9126

69.78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17323

14307

82.58

三亚学院

20859

20859

100

海口经济学院

21802

15571

71.26

琼台师范学院

8693

2311

26.58

合计

141433

114190

80.74

图1.3 海南省2018-2019学年本科高校学生数量基本情况

三、本科生源质量基本情况

2018-2019学年,随着海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海南省本科高校本科生招生质量相较于上一学年有显著提升,各高校录取分数线逐年稳步提高,一本批次录取人数逐年增加,生源质量呈现逐年上升态势。广大考生报考海南大学非常踊跃,投档生源充足,31个省都是满额投档,录取分数稳中有升,生源质量稳步提高。一批本科录取生源情况良好,理工类有14个省份投档分高出一本控制线50分以上,其中西藏(汉族)高出164分、黑龙江高出88分、河北高出79分、河南高出70分、陕西高出75分、四川高出66分、山东高出62分、湖北高出64分、湖南高出65分、安徽高出64分。理工类有12个省高出一本控制线20-50分。文史类有6个省份投档分高出一本控制线50分以上,其中西藏(少数民族)高出164分、黑龙江高出61分、陕西高出57分、河北高出56分、内蒙古高出52分、天津高出52分;有21个省高出一本控制线20-50分。其中,港澳台侨考生31人,另有海南省少数民族预科班招生计划40人,实际录取40人。

海南师范大学、海南医学院、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三亚学院、海口经济学院和琼台师范学院本科生招生质量整体上有快速提高的趋势。

四、教师队伍基本情况

2018-2019学年,海南省本科高校专任教师数共计6515人,教师人数较上一学年保持稳定。其中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海南大学专任教师数为1897人,占海南省本科高校专任教师数的29.12%。海南省本科高校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数为5279人,占全省专任教师数的81.03%,其中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海南大学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专任教师数为1669人,占全省硕士以上学历专任教师总数的31.62%,占全省本科高校专任教师总数的25.62%。全省本科高校具有高级职称、副高级职称的教师数为3135人,占专任教师数的48.12%,其中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海南大学总数为991人,占全省专任教师总数的16.00%,占全省高级职称、副高级职称总数的31.61%。海南本科高校的生师比平均为19.39:1(最高为23.62:1,最低为16.53:1)。

1.2  教师数量、结构及生师比

 学校

专任教师数

教师学历

教师职称

生师比

硕士

博士

正高职称

副高职称

海南大学

1897

798

871

366

625

20.51:1

海南师范大学

881

347

377

225

323

21.25:1

海南医学院

561

315

197

146

213

17.03:1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702

373

150

108

292

23.62:1

三亚学院

1157

1022(硕士以上)

414(高级职称)

17:1

海口经济学院

876

525

20

61

206

19.77:1

琼台师范学院

441

259

25

29

127

16.53:1

合计

6515

5279(硕士以上)

3135(高级职称)

19.39:1

五、高级职称教师上课情况

充分发挥教授、副教授等高水平教师为本科生授课对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海南大学高度重视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工作,把教授为本科生授课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年度考核、各类评奖推优的基本条件。本学年,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有286人,占教授总数的79.22%,教授讲授本科课程数642门,占全校本科课程总数的19.14%。

海南师范大学本学年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1460,占总课程门数的65.91%;课程门次数为3262,占开课总门次的54.81%。正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614,占总课程门数的27.72%;课程门次数为1258,占开课总门次的21.14%。其中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590,占总课程门数的26.64%;课程门次数为1212,占开课总门次的20.37%。副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1004,占总课程门数的45.33%;课程门次数为2044,占开课总门次的34.35%。其中副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945,占总课程门数的42.66%;课程门次数为1935,占开课总门次的32.52%。

海南医学院2018—2019学年教授授课人数比例为10.83%,副教授为36.28%。本学年开课789门,正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305门,占38.66%;副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376门,占47.66%。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开设本科生课程 3263 门次,其中教授授课 487 门次,副教授授课 1207 门次,讲师授课 1369 门次,其他职称人员授课 200 门次。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为 14.92%;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有 75 人,占教授总数的 77.32%。2018-2019学年,开设本科生课程3357门次,其中教授授课447门次,副教授授课1283门次,讲师授课1159门次,其他职称授课468门次。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数的13.31%;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有111人,占教授总数的82.84%。

三亚学院鼓励高水平教师承担教学任务,一批包括牛津大学、东京大学、悉尼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的归国博士,国家级教学名师和国家级优秀教师走上教学一线;高职称教师积极开展本科课程,2018-2019学年,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为41.3%,教授授本科课程占总课程数的比例为25.9%。

海口经济学院本学年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546,占总课程门数的43.61%;课程门次数为1548,占开课总门次的35.39%。正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107,占总课程门数的8.55%;课程门次数为263,占开课总门次的6.01%。其中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96,占总课程门数的7.67%;课程门次数为223,占开课总门次的5.1%。副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465,占总课程门数的37.14%;课程门次数为1,288,占开课总门次的29.45%。其中副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375,占总课程门数的29.95%;课程门次数为1,049,占开课总门次的23.98%。

琼台师范学院2018—2019学年开设本科生课程441门,其中教授授课67门,副教授授课217门,讲师授课97门,助教授课60门。教授和副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数的比例为64.40%,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有20人,占教授总数的68.96%。

六、办学条件基本情况

2018-2019学年,海南省本科高校办学条件较之上学年稳步提升。校园总占地面积达15970.94亩,生均校园面积约0.14亩(93.33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达到1908263.95平方米,生均16.71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206942.32万元,生均1.81万元;纸质图书藏书总量为12636193册,生均为111册,实验室(包含实习场)总面积436048.6平方米,生均3.82平方米。

2018-2019学年,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海南大学办学条件也不断提升,校园占地面积为5167.11亩,生均为0.13亩(86.71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525325平方米,生均13.29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为93682.52万元,生均为2.09万元;纸质图书总藏量为3294488万册,生均73.49册,实验室(包含实习场)总面积58904.17平方米,生均1.49平方米。

1.3  海南省本科高校办学条件一览表

名称

高校占地面积(亩)

教学行政用房(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

(万元)

纸质图书(册)

实验室(

海南大学

5167.11

525325

93682.52

3294488

58904.17

海南师范大学

3038.30

278000.73

31340

2165890

84834.33

(含实习场)

海南医学院

619.60

161355.97

23880

948190

75552.58

(含实习场)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1486.36

212100

21936.37

1626749

80100

三亚学院

3000

290000

12000

2114300

40000

(含实习场)

海口经济学院

1734.18

308233

12520

1523990

48025    (含实习场)

琼台师范学院

925.39

133249.25

11583.43

962586

48632.52

全省

15970.94

1908263.95

206942.32

12636193

436048.60

生均

0.14

16.71

1.81

111

3.82

本学年,海南省本科高校持续加大对于本科教学质量提升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资,进一步改善学校科研条件、教学条件。2018-2019学年,海南省本科高校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增加了23273万元,其中,排名前2位的海南大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分别新增10630.29万元和3904.10万元,总计14534.39万元,占当年新增的62.45%左右。海南大学2018-2019学年度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占当前本科高校新增设备值的45%左右,集中体现出国家和海南省对于建设高水平一流大学的大力支持。

1.4  2018-2019学年海南省本科高校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第二部分 海南省本科教学质量评价

一、学生学习效果

(一)开展教师教学质量网上评价

海南省公办本科高校从2010年开始实行教师教学质量网上评价工作。

海南大学开展“督导评教、学生评教、教师评学”三评工作,学校教学督导按一定比例对任课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进行评价,学生通过教务系统进行网络评教,任课教师在录入学生成绩时,对所任课班级的学风进行总体评价。本学年参加网上评教的本科生人数共计33143人,参评率为98.22%,3072门课程接受学生网上评价,课程评价覆盖率为91.62%。评教果为:优秀率92.99%、良好率6.81%、合格率0.15%、不合格率0.001%。

海南师范大学为了对教学质量、效果的良好监控,学校专兼职督导员36人。本学年内督导共听课2,812学时,校领导和中层领导干部分别听课48、2,000学时。本科生参与评教覆盖面为100%。

海南医学院采用网络和纸质评教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教。网络评教采用青果教务管理系统,并根据我校特点进行个性化修改,10-19 教学周对学生开放。学校及各院系部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每学期召开1-2次,由学生代表、教研室主任、教学管理人员参加,师、生与管理人员面对面进行交流和总结,共同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海南热带海洋高度重视教学信息的收集和反馈,积极开展教师评学、学生评教和督导评教、评学等工作,将评教结果作为教师评优和职称晋升的参考依据,促进教风学风建设。质量管理与评估办公室利用学校教务系统的子系统,对学生评教指标进行了设定,分别从课堂教学、辅导与作业、教学效果等多方面进行评价。2018-2019上学年,以网上问卷调查的方式开展了学生评教,对全部开设课程、讲座中的1663门次共收集了16.86万人次的有效评教数据。其中,评价理论课共1145门次,其中优秀215门次占理论课总门次的18.78%;良好919门次占此类课程的80.26%;中等11门次占此类课程的0.96%、差评0门次;如图5-2所示。2018-2019下学年,以网上问卷调查的方式开展学生评教,对全部开设课程、讲座中的1673门次共收集了13.07万人次的有效评教数据。其中,针对理论课的评教1078门次,评教结果为优秀174门次占比16.14%;良好897门次,占比83.21%;中等6门次,占比0.56%;差评1门次,占比0.09%。

三亚学院把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作作为反映学校教学工作和学生满意度的一项有效措施和重要手段。在2018-2019学年的网络评教中,学校参评学生覆盖率为100%,学生评教优秀占比83.5%,良好占16.5%,学生对学校教学工作和学校效果比较满意。

海口经济学院有专职教学质量监控人员9人。具有高级职称的6人,所占比例为66.67%,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2人,所占比例为22.22%。专兼职督导员25人。本学年内督导共听课720学时,校领导听课30学时,中层领导干部听课731学时。本科生参与评教覆盖面为100%。

琼台师范学院2018年组织全体大一本科学生,通过正方网上评教系统给所有本科校内外任课教师的课程活动进行打分评价。参与评价的大一本科生覆盖率达95.5%,学生对大一课程教学评价满意度较高。其中非常满意(85及以上)课程占比15%,满意(84-75分)课程占比81%,不太满意(74-60)课程占比4%。

(二)学生学习满意度

2018-2019学年度,我省公办本科高校学生学习满意度比上一学年稳步提高。海南大学高度重视毕业生对学校教学质量的反馈。根据新锦成《海南大学2019年度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质量综合报告》,我校2019届毕业生对母校教育教学的总体满意度为95.56%,比上届提高0.56个百分点,表明我校绝大部分本科毕业生对母校教育教学感到满意。

海南医学院毕业生对学校教育的总体满意度为82.8%,满意度排前3位的是:适应能力、职业价值观与态度、人道主义观念行为。麦可思2019年《海南医学院2017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报告(七年版)》显示,本校近四届医学类专业毕业生的总体职业素质满足度(分别为80%、80%、85%、84%)、总体能力满足度(分别为76%、78%、79%、80%)、知识满足度(分别为74%、77%、78%、79%)整体均呈上升趋势。医学类专业毕业生在校能力知识、素质提升情况较好,有助于毕业生职业的中长期发展。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与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合作,据2018 年提供的毕业生对学校教学与课程评价的调查数据,本校2018届毕业生对学校的教学满意度为84%,比本校2017届(79%)高5个百分点,但比全国非“211”本科2018届(89%)低5个百分点。本校近四届毕业生的教学满意度呈上升趋势。 本校2018届绝大多数(96%)毕业生认为大学帮助自己获得了素养上的提升。其中,本校2018届工程类专业毕业生分别有70%、68%、64%的人认为大学帮助自己在“人生的乐观态度”、“积极努力、追求上进”、“团队合作”方面得到提升较多;其他类专业(指除工程类、艺术类之外的专业)毕业生分别有68%、63%的人认为大学帮助自己在“人生的乐观态度”、“积极努力、追求上进”方面得到提升较多。

海口经济学院针对全校本科学生的学习满意度设计、印发并回收了11650份有效的调查问卷,占学院学生总数的74.8%。经整理汇总、分项研究,学生整体的学习满意度良好,大多数学生能够认真学习,渴望吸取知识,希望取得好成绩,能够为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实力付出努力,愿意为今后走向职场或创业夯实基础。

二、应届本科生总体就业情况

在整体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海南省本科高校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决策部署,通过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加强指导服务,千方百计促进毕业生就业。本学年,全省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平稳,就业质量不断提高。全省本科高校的初次就业率平均在88.46%(琼台师范学院尚未有本科毕业生)。其中,海南大学和三亚学院是“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三亚学院经海南省人力资源开发局核定2019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5.69%,建校以来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且40%左右毕业生留在海南、三亚工作服务社会。毕业生就业岗位与专业相关性较强。三亚学院委托第三方评价机构(麦可思公司)对届毕业生进行跟踪调研和评估,形成了《三亚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调研和评估结果显示了毕业生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关性、就业岗位适应性较强。

图2.1 海南省本科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三、学生成就

我省本科高校培养的优秀毕业生遍及海内外,他们当中有杰出科学家、政府高级官员、大学校长、著名学者、企业家等,在不同领域和岗位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学校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

海南大学始终把人才培养做为办学的第一要务。建校60年来,学校累计培养近30万名各级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包括曾毓庄、符气浩、吕飞杰、郑小波、陈章良、杨贞标、姚树洁、叶德、林辰涛、何帆等国内外知名杰出校友。年轻一代的毕业生也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海南南春椰子农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曾南春发明的“开椰神器”,在2016年博鳌亚洲论坛期间得到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点赞;山东道恩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田洪池的“动态全硫化”技术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并得到原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等领导的接见。学校每年8000多名本科毕业生中有约40%留在海南创业就业。其中海南省水产养殖业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中约60%是海大毕业生,从事热带农业生产经营的企业技术人员和中层管理人员中约50%是海大毕业生,全省政法系统的中青年骨干中约50%是海大毕业生,省内主要建筑公司的管理人员和项目经理、金融系统的中层骨干中约1/3是海大毕业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海南师范大学培养了海南省80%以上的中学教师,90%的中学校长、特级教师和教学骨干。1990年以来,海南省获得的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和海南省评选出的海南省十佳校长海南省十佳教师海南省优秀班主任”80%以上都是海南师范大学毕业的学生。

海南医学院学生毕业后工作业绩良好,毕业生已成为海南省医疗卫生队伍的主要力量。全省5.5万名卫生技术人员中,约一半以上人员在海医接受过教育。据学校调研,海南省94.3%的医疗卫生机构中有海医毕业生担任领导,37.3%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为海医所培养。学校服务地方的办学方针充分落实,人才培养效果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在 2018-2019学年举办的学科竞赛中,共有348个项目获奖,其中国家级奖71项,省部级奖277项;在文艺、体育竞赛中共有 144个项目获奖,其中国家级奖项59个,省部级奖项85个;学生发表学术论文19篇,发表作品10篇,获得专利1项。2017级丁梦蝶、姚婷婷、华铮、刘晨等同学在2018年国际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暨第十二届会展创新创业实践竞赛全国总决赛中荣获一等奖;2017级雷泽林同学在第11届全国海洋知识竞赛中荣获特等奖;张立晨、吕梁、王冰冰、徐小娟、梁永萱等5名同学在第八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中荣获一等奖;2018级牛川同学在2019年全国青少年木球锦标赛斩获冠军;2016级冯雅男第七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中荣获一等奖;2017级何达观、孙涵飞、谭晓鉴、张大真、陆松、范尹豪、黄嘉媚 等同学在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舞龙舞狮锦标赛中获得斩获冠军;卢赵根、刘琪琪、王东阳、易辉、汪照林、海天卓、王仕成等同学在中华龙舟大赛万宁站中斩获冠军,同时汪照林、海天卓、王仕成等同学在中华龙舟公开赛海南澄迈站也获得冠军的好成绩;2016级曹婧同学在中国大学生健身健美锦标赛中斩获冠军。2016级李荭烨同学的《一种食品营养安全检测烘干装置》获得实用新型专利。

三亚学院参与教育部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人数达1722人,同比增长50%,参赛项目355项,同比增长41%;申报国家级项目54项,同比增长35%,省级项目126项,同比增长40%;20位“双创导师”入选教育部“全国首批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同时,学校理工学院与吉利集团合作,探索“卓越工程师”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模式;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汽车变速器方向)成功获批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三亚学院-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被列为国家级“本科教育质量工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项目。

海口经济学院在第三届海南省曲艺大赛中,学校被评为“优秀组织奖”,两个参赛作品获得二等奖、三等奖。模特队李嘉雯荣获第九届中国旅游小姐全球大赛海南赛区获得“旅游小姐十佳”和“海南首席模特颁奖盛典暨李小燕时装发布会平面冠军”。“啦啦队”代表参加2019年全国啦啦操联赛(海口赛区),荣获花球自选动作一等奖、校园示范套路一等奖。

琼台师范学院共有20各项目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立项,各类学科和技能竞赛中,我校共有52个项目获奖,其中国家级奖项6项,省部级奖项46项;才艺展示和技能竞赛中,共有11个项目26人次获奖,其中16级本科生刘苏萍在海南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甲组中,其绘画作品《南国金秋》获省级个人一等奖,17级本科生杨茜芸和胡颖捷在全国大学生中华经典美文诵读大赛中获得二等奖,18级本科生许志立在第五届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铜奖,16级本科生吴姣仪在“全国中小学优秀艺术特长生”中获银奖,17级本科生黄妍、何思思、陆小曼获得2018“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省级复赛(海南省赛区)三等奖,16级本科生杨启帆、杨姿含、李鑫荟在海南省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参赛作品《在太行山上新编》获省级二等奖,16级本科生杨传芳、唐梅艳、欧兰凤、吉天生、马柯、曾耀、周春晓在海南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获得省级团体二等奖,16级本科生何南、杜佳璐、吴雅婷在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海南赛区本科组)中,获省级团体三等奖。

四、社会评价

我省毕业生优点突出,沟通协调能力强、具有较强的实干精神、专业基础扎实,赢得社会的广泛好评。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海南日报》、海南电视台、凤凰卫视、新华网、新浪网等众多中央和主流媒体对我省在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先进人物等进行了多次宣传报道,肯定了我省人才培养的成绩。

我省毕业生得到了社会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海南大学邀请324家参加学校2019年春、秋季供需见面会的企业参与调查,了解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总体评价。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海南大学毕业生的满意度为98.56%。学校建立毕业生质量外部测评机制,邀请第三方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在对2019届毕业生用人单位调查中,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总体表现满意度为99.15%,其中评价为“很满意”的占比相对较高,为69.36%。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政治素养、专业水平、职业能力的满意度分别为98.72%、98.29%、98.72%。

海南医学院对789家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总体满意度为78.4%,满意度排前3位的是:人道主义观念行为、职业价值观与态度、团队协作精神。海南医学院近三届毕业生均主要就业于“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业”相关领域(分别为70.1%、72.5%、72.1%),主要从事“医疗保健/紧急救助”职业类(分别为65.3%、69.4%、69.2%),且整体均呈上升趋势;用人单位方面,近两届均有过半数(均为51%)就业于政府机构/科研或其他事业单位。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调研数据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认可度(认可度=非常认可+认可+比较认可)高达97.37%,较好的反映出了毕业生质量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

三亚学院根据社会第三方评估机构(麦可思公司)和学校对毕业生的调查显示,毕业生对学校总体满意度较高,评价较好。用人单位对2019届毕业生满意度达到98%以上。三亚学院2017届毕业生汪演婷、李桐,先后被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评为“2017-2018、2018-2019年度大学生就业创业典型新闻人物”。

第三部分 海南省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对于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保障高等教育工作顺利开展至关重要。海南省各级领导一直十分重视高校教学质量尤其是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海南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文件精神,制定《海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坚持以“人才兴琼”战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为契机,以服务海南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为中心,以培养满足海南省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一、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完善

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重心由规模扩张向注重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转变的要求,提出“适度发展高等教育规模、着力改善高校办学条件、积极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大力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发展方针。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全面提高海南高等教育质量。

(一)落实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海南省在总结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与时俱进、鼎故革新,确立了“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竞争能力强、适用性广、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特色鲜明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坚持“宽口径、厚基础、重个性、强能力、求创新”的培养要求,着力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海南大学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本科教学工作,不断强化和突出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办学的永恒主题和内涵发展的首要任务紧抓不懈。学校实行办学资源教学优先,特别是在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和年度预算安排中,全面向教学工作和教学实验实习条件建设倾斜,切实保障了教学基本需要。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经常深入教学一线实地调研,开展教学专题研究,查摆和剖析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问题。本学年先后有12次校长办公会议议题涉及本科教育教学。如:本科教学评估相关工作、本科生招生入学、吸引本省优质高分生源、“十佳教师”评选、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建设、与国外高校合作双学位教育项目、“优秀教师”评选、第六批人才引进等。学校党委常委会先后9次会议专门研究本科教育教学问题。如:研究部署学校“一流学科”建设方案、教师岗位分类管理、抓好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分类做好留学生、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及外语专业学生管理等事宜。

海南师范大学根据《海南师范大学“十二五”建设与发展规划纲要》,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一是根据总体人才培养方案,以教师教育改革为重点,以“大类招生 分流培养”为切入点,以“卓越教师”培养为突破口,以“中高职本一体化”培养工程为实验田,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举措;二是大力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榕树计划”为平台,以各类学科竞赛为抓手,以社会实践活动为拓展渠道,深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

海南医学院通过学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党政联席会研究教学相关的议题,及时解决处理教学相关问题。教务处作为会议常设成员,能及时反馈教学问题。学校制定校领导巡视听课、联系基层单位等规定,要求每一位校领导每学期巡视听课4个学时,每一位校领导须直接联系1-3个基层单位。校领导每月听取所联系单位领导汇报工作1次,每学期深入调研1-2次。校领导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教学状况,指导、督促教学日常工作,及时协调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分管教学校领导每周召开一次教学工作例会,教务处、质控办、相关院系部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集体讨论本科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措施和办法,提出教学改革新举措。教学工作委员会负责审议教学工作中重要的改革项目和措施,如教学方法改革项目、制修订教学计划等;监控教学质量,并对校风、教风、学风等进行指导与监控。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遵循高等教育办学和教学规律,牢固树立“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强化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心地位的政策和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从政策导向、队伍建设、教学建设、教学改革、质量监控等方面规范管理。在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中,优先考虑教师主体系列的指标数额,优先保证教师国内外研修访学、进修培训、学术交流的经费。在校内绩效工资分配中,向教学一线倾斜,教师的平均绩效工资明显高于其他人员。在经费投入上,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力度,确保教学经费投入逐年增长。强化了教学和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

三亚学院实施“六长制”,即教务长、学务长、研发长、人事长、总务长、秘书长,协调各职能部门工作,以教务长为尊,以更好地加强和协调教学、人事、后勤、行政等各方面工作,保障教学、服务教学;在学校制定的教学管理、人事管理、科研管理、党政管理、后勤管理等管理制度和政策中,体现了制度设计服务于教学中心工作。在年度经费预算中,优先保证教学经费,并通过制度保证教学经费不被挤占、不挪用;在办学经费分配上,优先保障配置教学基础设施、改善实验实践教学条件和学科专业建设。

海口经济学院始终把教学工作放在首要地位,校领导坚持研究教学工作,将教学工作议题纳入党政联席会议和校务会,明确校(院)长是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坚持教学例会制度,及时通报教学情况,研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实行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深入教学一线,通过听课、座谈、调研等,及时掌握教学动态,指导教学,检查和落实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强各个环节的指导。设立校长接待日,倾听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回应教学改革呼声,及时解决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琼台师范学院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牢固确立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建立党政领导教学责任制,明确规定校、院两级行政一把手为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坚持把本科教学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召开党委会、校长办公会有针对性地研究和解决本科教学中相关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部署落实教学工作任务的布置、落实、检查、交流、总结等环节,确保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

(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我省一直把教学质量监控作为政府实现对高校宏观管理,规范高校教学的重要手段。积极健全高等教育评估机构,通过成立海南省高等教育评估中心,不断完善各类评估指标体系和工作流程,进一步提高评估效益,从而明确高校质量保障主体责任,完善高校内部质量监控体系,建立专业化教学督导队伍,对高校教学实行交叉督导,建立高等教育质量警告制度、公报制度和重大问题报告制度。

海南大学以“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为指导思想,以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通过边实践边改进的方式,逐步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该体系由教学质量监督机制、教学质量评估机制、教学质量激励机制、教学质量组织机制、教学质量反馈机制构成。其中,教学质量监督机制主要包括领导干部听课、校院教学督导、学生评教、教学检查等;教学质量评估机制主要包括课程评价、专业评价、教学单位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等;教学质量激励机制主要包括“教学能手”、教学成果奖、“十佳教师”、“优秀教师”、教学绩效奖励等评奖评优活动。教学质量监督机制、教学质量评估机制、教学质量激励机制、教学质量组织机制、教学质量反馈机制等各相互联系、互相支撑,有效地保证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海南师范大学已构建了包括目标系统、组织管理系统、信息收集系统、评价诊断系统、反馈调控系统等五个子系统在内的一体化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制定完善了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到课堂教学、试卷、毕业论文(设计)、专业实习等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并通过专项检查予以落实。

海南医学院通过坚持教学中心地位,通过质量监控制度建设、新办本科专业评估建设、二级听课制度建设、对晋升职称教师实行听课评价制度建设、“教学质量月”督导听课制度建设、“三期”教学检查制度建设、专项督导建设、建立督导反馈制度建设、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价进一步保障教学质量的提高。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学校从教学组织保障、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质量监控、信息收集与反馈等方面进行构建质量保障体系,严格和规范了教学管理,确保了人才培养质量。

图3.1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示意图

三亚学院形成了以质量监控组织与管理系统、质量监控评价系统、信息收集和反馈处理系统、质量监控保障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检验系统五体系形成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正常,效果较好。制订完善了“三亚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指标体系”,体系包括 “办学定位与领导作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学科、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教学环节”、“学生学务管理与学风建设”、“科研发展与产学研及协同体建设”、“国际合作”、“办学条件与教学资源保障整合”、“人才培养质量检验”10个部分,40个监控评价点,每个监控点按照学校和学院两级监控明确了教育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为教育教学各项工作开展明确了质量要求和工作规范。

海口经济学院已逐步形成和不断完善由教、学、管全体人员参加的、全方位的、立体化的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督导体系。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督导体系有两个系列:一是教学运行管理部门同时也履行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督导职责:教研室→二级学院→教务处→质量监控办公室;二是由专、兼职督学和学生信息员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督导体系:学生信息反馈员→学院兼职督导员→学校专职督学→学校督导委员会。充分调动和有效发挥了教、学、管三个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督导体系反应灵敏,运行高效。琼台师范学院成立了教学质量建设中心,为推进教学质量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障。通过选聘校内从事过教学管理工作、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组织校内各类专项自评工作,全面开展以评促建工作,使校内自评常态化;通过收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撰写专项自评报告,为学校教学管理决策提供咨询服务。

 琼台师范学院不断完善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队伍建设。学校完成了由教学骨干、专家及二级教学单位主任为主体组建的校级教学指导委员会,完成教学指导委员会换届调整以及教学指导委员会章程修订。分层落实、加强教学的关键环节监控。结合学校中凸显的教学质量问题,开展多方主体的教学质量评价与研究工作。本学年针对新进(五年内)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开展了由教学管理人员、学生、青年教师、督导员等多方人员组成评估团队,为深化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研究与相关管理制度出台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三)教学基本经费投入

海南省不断加强对高校教学基本条件的建设和改善,多渠道筹措资金,优化经费支出结构,优先保证教学经费的投入。

表3.1 各本科高校教学经费投入统计表

学校

生均本科

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元)

教学经费

(万元)

生均本科

实验经费(元)

生均本科

实习经费(元)

海南大学

4511.05

9671.70(本科专项教学经费)

844.21

274.82

海南师范大学

2667.95

4479.97(本科专项教学经费)

292.63

241.15

海南医学院

3217.49

3698(本科专项教学经费)

1009.20

230.11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4508.06

8660.90(教学总支出)

130.85

120.60

三亚学院

1954.46

7416.23(教学总支出)

214.62

185.38

海口经济学院

2270.85

4948.63(教学总支出)

75.81

115.25

琼台师范学院

1319.90

162.04(本科专项教学经费)

20.21

568.71

海南大学坚持“先日常,后项目,保运行,促发展”的原则,优化经费支出结构,优先保证教学经费的投入。学校共投入本科专项教学经费9,671.7万元,本科教学日常运行经费15,221.62万元,本科实践经费3,775.95万元(含实验经费支出万元2848.61万元)。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经费4,511.05元,生均本科实践经费1,119.03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844.21元。

海南师范大学经费2018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5,034.15万元,本科实验经费支出为552.17万元,本科实习经费支出为455.03万元。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2667.95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为292.63元,生均实习经费为241.15元。

海南医学院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和“教学投入优先地位”不动摇,在预算安排上,重点保障教学、科研、民生经费的投入,并将教学投入作为年度预算刚性支出,列入“三个确保”之首。2018年教育经费总额44129万元,教学支出为7314万元,教学日常运行支出3796万元,生均教育经费支出3217.49元。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坚持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坚持教学经费优先原则,保持了教学经费的逐年稳定增长。2018年学校教学经费总计支出8660.9万元,教学日常运行支出6449.48,教学改革支出61.59万元,专业建设支出271.72万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130.85元,生均本科实习经费 120.60元。

三亚学院不断加大教学经费投入,保证了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学校2018年教学经费支出总额7416.23万元,教学日常运行经费4076.8万元,生均1954.46元,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支出1280.8万元,实践教学支出834.36万元,其中实验经费支出447.68万元,生均 214.62元,实习经费支出386.68万元,生均 185.38元。

海口经济学院不断加大对本科教学经费的投入,加强教学经费资金管理,坚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确保资金的合理、高效使用。2018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4,948.63万元,本科实验经费支出为117.78万元,本科实习经费支出为179.05万元。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2270.85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为75.81元,生均实习经费为115.25元。教育经费优先保障教学,教学中心地位得到巩固和提高,教学条件逐步完善,有力地促进了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琼台师范学院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坚持教学经费优先原则,保持了教学经费的逐年稳步增长。2018年学校教育经费总额23251.13万元,其中教学经费总额3529.17万元,教学改革与建设专项经费总额2208.32万元,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1307.62万元,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1319.9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20.21元,生均本科实习经费568.71元。

(四)本科教学基本状态信息建设

第一,充分发挥本科教学状态数据库作用。各高校重视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制度建设,注意发挥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的引导作用,基本建立了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规范,形成了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反馈制度。定期开展数据采集工作,并注重对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分析报告为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科学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第二,完善专业评估制度。利用海南省教育厅对新办本科专业的评估和第三方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对专业的评估,结合专业评估结果,对于改革力度比较大、综合水平比较高、社会声誉比较好的专业给予政策倾斜;反之,限期整改或暂停招生。通过专业评估,使专业之间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使专业的整体结构更加优化,增强了本科高校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培养主动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二、教学质量保障措施

(一)人才培养模式

我省各本科高校根据所确立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具有各自特点:

海南大学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为指导,按照“全面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和教师的学术影响力”以及“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求创新”的改革思路,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1.开展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试点改革。学校高度重视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现有多个获得国家支持的教改项目。如:“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农科教合作培养人才计划”、文理科实验班、国际合作交流项目等。同时,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产学融合”、“订单培养”等试点工作。

2.继续推行文理科实验班。本学年文理科实验班在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4个专业中开设,每班招收30人左右。实验班秉承现代教育理念,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实行导师制,坚持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精英化培养。迄今,实验班已招收九届学生,取得显著成效。2019届文理科实验班学生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均在425分以上,83.4%的学生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成绩在425分以上,74%的学生被录取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共获各类学科竞赛国家级奖项16项,学生作为第一作者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科研论文5篇,获发明专利3项,发展党员13人。

3.全面推行冬季小学期。自2008年试点以来的冬季小学期,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和高校间的交流与学习。本学年,在试点工作基础上,学校在本科专业2-4年级学生中全面推行冬季小学期,主要内容包括:外聘专家授课、学术讲座、创新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实习实践等。外聘专家授课主要指邀请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知名教授、专家,以及知名企事业单位的企业家、高层管理人员、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来校讲授行业领域的高新技术、高级操作实务和最新行业发展动态。本学年共邀请152位外聘专家讲授94门课程,开设75场专题讲座,受益学生覆盖全校本科专业2-4年级2万多名学生。

4.多形式合作培养。学校积极拓展与境内外高校及相关机构的合作培养项目,大力推动学生赴国内外一流高校插班学习或短期访学、赴国外实践培训。采取“1+2+1”培养模式与天津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自2010级起,每年以“1+2+1”的形式选派学生直接进入天津大学相应专业跟班学习,即一年级在海南大学学习,二、三年级在天津大学学习,四年级在海南大学学习(五年制专业采取“1+2+2”形式)。学生完成学业后毕业证、学位证由海南大学签发,注明“联合培养”,并加盖天津大学印章。本学年派出化学工程与工艺等14个专业共35名学生参加与天津大学联合培养学生项目。稳步推进本科生境内外交流学习工作。本学年学校交流本科生数为398人,占全日制本科生1.18%。其中本校到境外交流学生数176人,到境内交流学生数35人;境外到本校交流学生数187人。国外及港澳台侨学生在校本科生数为201人。其中国外学生187人,港澳台侨生14人。

5.继续实施大类招生。2018级,学校按照工商管理类、中国语言文学类、新闻传播学类、公共管理类、旅游管理类、材料类、机械类、外国语言文学类、食品科学与工程类、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数学类、生物科学类、林学类、植物生产类等15个大类实施大类招生,涉及39个本科专业。

海南师范大学持续推进学校教学改革,重点培养一流师范人才。

1.坚持全过程的师德养成教育。学校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教师节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地把“四有”好老师标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师德教育贯穿教师教育全过程,把师德教育作为师范生课程的必修模块,并渗透教师教育各课程,提高师范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素养,引导师范生增强对教师特别重要地位的认识,强化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实践,广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中华师道。将“师德标兵”“教书育人楷模”“最美教师”、一线优秀教师校长请进课堂,组织开展公益支教、志愿服务等活动,通过典型示范和实践体验,将师德内化为教师职业的精神特质。加强师范生的通识教育、体育锻炼和艺术熏陶,设置专门劳动教育学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2.围绕“榕树精神”塑师魂。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学校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通过实施顶岗支教、志愿者服务、暑期“三下乡”等“榕树计划”系列活动,围绕“脚踏实地、坚忍不拔、独木成荫、爱满天涯”的“海师榕树精神”,打造富有师范特色的校园文化,塑造我校师范生“扎根基层、默默奉献、善于钻研、敢于创新”的师魂。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我校毕业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敢于担当、业务精湛”。

3.开展大中小幼德育一体化研究与实践。学校充分发挥师范大学的优势与作用,组织大学教师和中小幼教师,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整体规划,有机衔接,融入地方特色,以合作的形式开展德育一体化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并在不断总结与提升的基础上,将研究与实践成果进行推广,延伸、惠及到各阶段基础教育学校。

4.开创思想政治引领育人“新模式”。学校以侧重点和全方位结合、常态化和长效性相结合、关键点与全过程相结合的方式,开创了思想政治引领育人“新模式”。通过新媒体平台、特色品牌、活动月份、成长档案、教育基地、先进典型,实施思想引领“六个一”工程,先后推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进四信”、十九大精神专题宣传学习、“中国梦”主题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信仰对话”“党团知识竞赛”“大学生论坛”等一批深受学生喜爱的特色品牌活动,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坚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人生信念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自觉。

5.深入推进“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教学综合改革。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学校2016年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改革以学生为中心,打破学院壁垒,把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为今后的乐学乐教奠定基础。在培养模式上,由“1.0+3.0”模式发展为“1.5+1.0+1.0+0.5”模式,延长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教育阶段,为学生的综合素养教育和学科兴趣启蒙提供优质的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文化艺术类、教师教育类、学科基础类等课程,增加实践学时比重,教育实习延长至一学期。在课堂教学上,推进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实施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在考核方式上,突出过程性考核、多样化考核和创新创业能力考核,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积极探索“非标准答案”考核。

6.全面设计和构建一体化教师教育体系。学校始终坚持终身教育的理念,以教师专业发展能力为纽带,着力构建了“职前培养-入职指导-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在培养目标上,职前培养主要立足于师范生的从教信念、综合基础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师专业技能等方面;入职指导则针对师范生如何适应教学要求、如何满足教学需要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实践能力培养;职后培训则注重培养教师熟练的教学技能、学业指导能力、教学诊断能力以及教育反思与研究能力。在课程体系建设上,根据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师范类专业认证要求,构建以教师教育公共课程为基础、教师教育学科课程为核心、教师教育实践课程为重点、教师教育选修课程为补充,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单项训练与综合考评相结合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在实践教学体系上,构建贯穿四年不断线的“立体化、全程性”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立体化”是指实践教学的类型,包括学科专业实践、科研创新实践和教育教学实践三类,每一类又从实践教学内容、层次和形式三个维度展开。“全程性”是指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特点,全面设计了不同层次、阶段、内容、形式的实践活动,使四年培养周期实践教学不断线。

7.创建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协同创新育人实验区。根据合作意愿、地域分布、基础教育水平等条件,选择文昌、儋州、琼中、五指山等市县,每个市县选取较优质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各一所建成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协同创新育人实验区。在平等合作、互补双赢的协同创新育人思路的指导下,与实验区内各学校实现管理机制、文化建设、课程、教研、教学、师资培训、教育信息化、教学质量评估等方面的协同创新,积极开展地方政府统筹下的高师教育、基础教育协同创新育人实践。

8.以“双五百工程”支持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教育。2005年起,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启动了师范生与在职教师置换顶岗实习支教项目(“双五百工程”),即:每年从我校选派500名优秀师范生到我省的十一个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市县的乡镇中学进行为期两个月的不间断顶岗实习任教,同时置换出500名一线教师到我校脱产培训。师范生在当地一线优秀教师的指导下,直接承担脱岗培训教师的教学任务。师资培训坚持“理论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统一”“集中培训与中学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开展诊断式、混合式培训,体现“学”“思”“行”三合一的培训特色。“双五百工程”实施至今,累计派出顶岗支教师范生9133人,培训教师5528人,覆盖了全省19个市县中的15个。

9.以“周末流动学院”项目服务海南农村义务教育。“周末流动师资培训学院”项目以海南师范大学为主体,整合海南优质教育资源,以当地市县教育局或培训机构为依托,利用周末送训下乡,为海南农村学校培养研究型的骨干教师,解决海南农村教师的全员培训问题。项目坚持“立足课堂、服务学科、培养骨干、辐射全员”的培训定位,通过多种形式整合优质培训资源,形成大学教师、省市级教研员、优秀中学教师三位一体的培训师资队伍,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满足不同主体需求,实现共同发展”的培训目标。“周末流动师资培训学院”主要开展以课堂教学临床诊断为主的研究活动,采用现场交流与集中培训相结合、教学反思与行为改进相结合、现场交流与网上交流相结合的培训方法,以“对比课+现场交流+专业引领+行为改进”为基本培训模式。

海南医学院坚持“以人为本,质量至上,全面发展,突出特色”的办学理念,坚持“一种精神,两种能力,彰显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固本守基与改革创新原则;基础性和应用性原则;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原则;突出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原则;广泛征求意见与师生及相关利益方周知原则”。始终坚持“发挥特色,服务地方”的办学方针,本着解决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人才队伍缺乏的难点问题,坚持“教改与医改相结合”及“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理念,全方位、多模式提高海南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素质。以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成果为依托,持续深入教学改革,支持优势特色专业建设,推进专业建设综合改革。开展临床医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继续推进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探索适应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求各专业根据培养面向,在学生毕业要求基础上,做好学生毕业后未来5年甚至更长时间学生的职业达成度的设计。毕业要求,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结合海南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对通识类课程不断优化;大学外语大二推行多元化教学,分层次,分模块,根据学生的兴趣开展多元教学。专业类课程紧扣在体现共性基础上,以OBE理念为导向,专长类课程设置要紧密结合以海南自贸区(港)经济发展为目标,自主设置与海南人才需求相对接的特色课程,体现个性化培养,倒带课程体系不断创新,实践教学对接产教融合,让学生实践技能训练不断增强,创新创业能力要求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培养不断增加。2018年学校组织各专业认真学习《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来,紧密对标,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按照OBE理念,突出“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三大原则,每年都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修订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各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课程体系设置体现以产业为背景、与企业要求人才相吻合、与社会岗位相对接,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对新办专业要求深入市场调研,培养目标做到精准定位。对部分含方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结构性的优化,初步形成了我校本科专业结构布局比较合理,海洋特色不断彰显,人才培养职业性、技能性不断体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三亚学院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根据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以通识核心课程为基础支持,以专业课程地图建设为中心平台,以建设混合式慕课教学为技术突破口,以小班化教学推广为路径,探索”准职业人”专业培养模式,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改革与实践。学校根据《三亚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所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整体构建课程体系;在专业调研基础上,根据学校发展定位,学科专业特点,确定专业发展方向、人才培养方向和培养规格;在明晰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的基础上,分析出专业所要培养的人才的基本素养和核心能力,确定人才培养标准。海口经济学院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质量、高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重视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注重学生基本理论与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琼台师范学院学校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创新五大人才培养模式,即将人才培养模式细化为“培养目标规格模式”“培养过程模式”“课程设置模式”“课程实施模式”和“课程考核模式”五个模块的组合。

1.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模式。如“知识+能力+素质”型、“综合素质(德智体)+专业知识能力”型、“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与能力”型、“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实践与体验”型、知识技能单科型、复合型(学科复合,如科学教育。技能复合,如学前教育的弹唱跳画技能) 、主副型、主辅型、全科型、综合+单科型等。如学前教育专业的“245”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就是采用了“基础+能力+特长”型的目标规格模式。

2.人才培养过程模式。如学程分段过程模式:“2+1”、“2+0.5+0.5”等;方向分流过程模式:“综合+单科”、“主+副”、“主+辅”等;合作培养过程模式:校企(园校、校校)合作培养、校际合作培养、中外合作培养等;交替培养过程模式:在校理论与实践交替、在校工学交替、在岗工学交替等;还有订单式培养、证书进阶式培养等。学前教育专业就是实行园校合作培养模式;美术教育专业和设计专业群都是实施校企合作和在校工学交替的模式。

3.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模式。目标、过程模式不同,课程设置模式相应不同。如小学教育专业目标为单科型,主要开设某一学科专业的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为主副型,则选某一学科专业的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为主,精选兼修另一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学法课程;目标为全科型,则开设多门基础文化课,加上教师教育课程,类似中师时期的目标和课程模式。此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要求打破全校统一的课程分类模式: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允许和鼓励根据不同的目标和过程模式,组合各具特色的专业课程类型结构,如:美术系设计专业群各专业就采取了“通识课程+核心专业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的课程设置模式;旅游管理专业则采取了“通识课程+专业课程+职业证书课程+技能大赛课程”的课程设置模式。

4.人才培养课程实施模式。目标、过程模式不同,课程实施模式相应不同。实施主体、实施方式、实施场所的多样化,都可以采用不同的课程实施模式。如数理系城市园林专业正在开展“企业全程介入、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实施模式,以园林仿真实训基地和校外园林合作企业为依托,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两个不同育人环境中,采用不同的培养方式完成学习。体育系高尔夫场地管理采用中外合作过程模式,由中方外方教师在双方场所发挥双方的优势实施。美术专业以技能竞赛的方式来实施实践课程,创新“以展促学、以赛促训”的实践教学方式。

5.人才培养考核模式。目标、过程、课程模式不同,考核评价模式相应不同。考核的主体、内容和方式也应多样化,同时注重形成性考核、美术系设计专业群实施项目包课程体系,根据项目包设置对应成立项目课程小组,设组长一名,每个小组有专兼教学成员3-5人,按照项目包中的各个子项目,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教学实训任务;具体教学任务和课时由专业负责人安排,组长分配,并上报分管教学主任审核通过后实施。其创新考核方式,将项目教学成效考核根据完成的过程与结果优劣给予评定,即专业技能课(项目包):项目课程任务成绩评价(60%)+项目操作成绩(10%)+安全意识(10%)和文明生产(10%)+项目答辩成绩(10%)=总评成绩。

(二)教学质量工程

近年来,配合教育部“质量工程”的实施,我省也组织了“质量工程”的建设项目。通过国家、省和学校三级“质量工程”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了高校的教学中心地位,突出了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使高校明确了教学改革的重点,有效引导了高校对各自办学定位的思考。在继续做好“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的基础上,将积极推进“质量工程”项目成果的推广工作。启动 实施“省级精品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项目,最大程度地发挥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效益。

1. 优化专业结构,增强专业特色

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的龙头,是高校众多建设中的基础性工程。高校的重点学科建设是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大学、建设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因此,学科建设在高校建设中具有重大战略意义。2017年我省遴选了新一轮28个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省级重点学科进行重点建设;2017年海南大学作物学入选世界一流学科,2018年海南大学植物与动物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2019年教育部认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3个,省级29个,全省高校申请增设本科专业11个。海南高校坚持走特色化战略,切实提高质量,采取错位或差异化竞争的策略,利用海南独特的地理、区位和资源优势,快速提升海南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积极引导学校注重培育特色,凝炼学科方向,在“热、海、特”等方面做文章,在教学科研方面形成鲜明地方特色。

海南大学所有专业中工学类专业所占比例最高,达到29.90%;其次为管理学类和农学类,分别占18.56%、16.49%;理学类占9.28%,文学类占9.28%,艺术类占8.25%;经济学类、法学类、教育学、医学所占比例较小,均不超过5%。学校根据海南自由贸易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对人才实际需求,紧密围绕海南省12大重点发展产业需要,合理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先后暂停物流工程、草业科学、农艺教育、园艺教育、表演等一些办学质量不高、特色不突出、社会需求不强的专业。同时,申请增设休闲体育、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三个普通本科专业。学校共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8个(园艺、食品科学与工程、水产养殖学、法学、植物保护、农林经济管理、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1项(依托旅游管理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项(涉及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教育部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1个(涉及法学专业)、教育部拔尖创新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4项(涉及农学、园艺、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教育部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3项(涉及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水产养殖学专业)。自2015级起,学校开始在部分学院按学科大类招生,实施“2+2”或“1.5+2.5”宽口径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与学分制改革。2019级有13个专业大类招生,涉及33个本科专业。

海南师范大学按照“巩固基础、扩展领域、深化层次”的思路进行专业建设。在做强做优教师教育专业的基础上,我校坚持以海南十二大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积极发展直接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应用型专业。明确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是:服务海南“十二大产业”发展需要,重点发展急需的应用型本科专业。现有6个国家特色专业, 1个入选“卓越教师”计划专业,当年学校招生的本科专业75个。学校专业带头人总人数为69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62人,所占比例为89.86%,获得博士学位的48人,所占比例为69.57%。

海南医学院按照“以医学门类专业为主,兼顾管理学、理学和工学门类”的原则,根据社会需求,提出做强、做精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等专业;重点扶持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康复治疗学、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以及管理学类专业(包括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等专业);以重点学科建设为依托,以专业建设为龙头,支持优势特色专业建设,推进专业建设综合改革。我校现有2个国家特色专业,1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8个省部级特色专业, 5个入选“卓越医生”计划专业(本科四个、专科1个),1个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和1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在做好向海洋类高校转型工作的同时,认真贯彻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 号),按省教育厅相关文件要求,开展应用型试点专业转型工作。 2016 年 7 月,经评审立项建设校级应用型试点转型专业 9 个(新闻学、汉语国际教育、物理学、物流管理、学前教育、环境工程、社会体育、数字媒体技术、商务英语),推荐申报并获批省级应用型试点转型专业 5 个(网络工程、旅游管理、生物科学(海洋生物)、食品科学与工程、社会工作)。目前,各省级、校级应用型试点转型专业建设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以点带面,推动全校各专业向应用型转变的工作逐步深入。2019年的双一流专业建设中,我校积极培育了8个双一流校级专业,其中有5个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专业推荐进入省一流专业建设。

三亚学院以新专业评估为依托,重点围绕专业特色、师资布局、课程设置、实验室建设等发面进行综合且深入的自评,强化专业建设,帮助专业找准定位,总结专业办学中的优势和劣势,梳理专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为专业今后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具体建设意见,充分体现“以评促建”的建设理念。学校拥有省级特色专业4个(测控技术与仪器、通信工程“海洋通信”、俄语“旅业商务俄语”、酒店管理),校级特色专业13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测控技术与仪器(汽车变速自动化)(2012));省级应用型试点转型专业10个(酒店管理、会展与经济管理、服装与服饰设计、社会工作、会计学、车辆工程、工程管理、软件工程、休闲体育、汉语国际教育)。

海口经济学院现有1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部级优势专业,13个省级转型示范专业。我校专业带头人总人数为45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34人,所占比例为75.55%,获得博士学位的4人,所占比例为8.88%。大力加强应用科学与应用技术研究,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为导向,以对接、融入、引领海南产业链、创新链、技术链为重点,本着“紧贴市场、补缺需求、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原则,通过改造传统老专业、设立复合型新专业、建立课程超市等方式,构建我校旅游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环境设计、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音乐表演、通信工程、电气工程、物联网工程、土木工程、休闲体育等特色专业集群,在资金投入、招生指标、教师引进、新专业申报、办学条件配置等方面向专业群倾斜。按照专业发展需要,向教育部申报新办风景园林、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网络空间安全3个本科专业,未来学校应用型本科专业数保持在50个左右。

琼台师范学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以国内一流、综合性、师范特色三个定位,突出高水平、国际化、应用型三个要素,积极指导和促进本科专业开展专业建设和发展。各专业积极对接基础教育和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深入了解教育教学一线需求和各行业领域职业需求的基础上,合理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定位准确,培养目标明确,核心素养突出,发展路径清晰的人才。2018—2019学年,学校设有15个本科专业,其中10个师范专业、5个非师范专业。2019年9月将增加5个本科专业。本科专业现有学生2311人。另外,还有与海南师范大学联合办学“4+0”汉语言文学和小学教育(数学与科学方向)2个专业99名学生。

2.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效果

课程体系是本科人才培养的基础,海南各本科高校一直围绕着培养优秀的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的大学生。要转变以往“单向度”的课程体系设置,解放思想,敢于创新,以学生为中心,立足于学生的真实需求和社会需要,花大力气改革不适宜的课程培养体系,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课程体系。2019年,确定建设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0门,并择优选取25门课程推荐申报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新增建设省级精品在线课程15门本科课程。

海南大学“金课”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实现国家级“金课”的突破。学校加大投入建设优质课程资源,不断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大力推进网络课程资源与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步伐。通过项目带动、资金扶持的形式加大国家级、省级和校级金课的建设力度。近三年年均投入200余万建设精品在线开放课。2019年获认定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6门(总计15门)、立项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15门,培育3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积极组织虚拟仿真实验金课建设和申报工作,推荐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海南天然气分析与合成能源化学安全虚拟仿真实践”项目参加“2019年度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评选。(2)积极引入校外优质教育资源。引入优质网络课程232门,其中尔雅通识课程87门、智慧树课程140门、好大学课程5门。开设军事理论、创新创业、形势与政策以及文化素质选修课(素质教育通选课)网络课程。自2014年至2019年,选修网络课程的学生人数已达120896人次,较同期增加了25978人次,增长21.5%;平均每学期选修人数达12089人次。(3)不断加强双语课建设力度。组织开展2019年度校级本科双语课程立项建设工作,通过学校评审共10门双语课。通过制定推进双语教学的整体工作规划,大力推进双语教学课程建设工作,将双语教学作为推进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国际对话能力的重要途径。开展“一堂好课”教学示范活动。(4)学校组织开展海南大学“一堂好课”教学示范观摩活动,共推出50门“一堂好课”教学示范课。以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教学示范作用,为广大教师设典型、立样板、树榜样。“一堂好课”任课教师均由各教学单位按思想政治过硬,教学本领高强,教学效果突出,示范作用明显的原则从全体教师中遴选。“一堂好课”示范教学观摩活动既为我校教师提供了锻炼成长的平台,又为业界同行创造了互观互学、交流研讨的机会,特别是给青年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学习范例。

海南师范大学已建设有17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9门省部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MOOC课程26门,SPOC课程176门。本学年,学校共开设本科生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课共2,215门、5,951门次。学校开设了种类丰富的课程,供全校学生选择,每学年开设课程门数在2000门左右,分为以下五个模块: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发展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实践课程。述五类课程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计,多方论证,形成了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同时,学校十分注重优质课程资源建设,采取了多项举措:一是改革通识教育课程,二是建设精品视频课程,三是搭建课程建设平台,四是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海南医学院按照“强化建设、注重实效、突出重点、打造精品”的原则,确立了以合格课程和网络课程为基础、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为示范的课程建设思路,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不断加强涉海通识课程建设,已在全校涉海专业(方向)开设了《海洋科学》和《南海史》两门通识课程;加强涉海专业课程建设,各涉海专业(方向)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开展涉海课程建设,包括加强涉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开展课程建设立项研究、课程教学与改革研究,加大涉海课程产教融合力度、加强课程实践基地建设等;加强涉海网络课程建设,2016年引进中国海洋大学侍茂崇教授主持的网络在线式混合课程《海洋的前世今生》,供全校学生选学,以普及强化学生的海洋知识。以素质拓展课程平台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积极开展MOOC课程模式的研究探索、组织微课大赛,激励教师尝试各类新型教学模式,利用网络平台实现了对课程体系的补充与延伸。社会工作专业注重服务地方课程建设,利用冬季小学期开设海南民族调查与服务、海南海洋管理与服务、海南社区矫正帮扶、海南精准扶贫等实践类课程。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专业确定面向南海、面向东盟、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培养定位,开设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史、中国-东盟合作专题、东南亚政府与政治等课程。

三亚学院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需求,2018-2019学年度共开设了1954门课程。本着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中一种共同的、核心的、综合的基础性教育,加大通识核心课程建设,设有“文学与艺术”、“历史与文化”、“哲学与伦理”、“经济与社会”、“科技与自然”等五个板块课程。2018-2019学年,学校新增学科史、学科比较史等通识核心课程6门,通识课程总数达120门;至本学年末,总计上线3门省级精品课,2018-2019学年上线1门;截止目前,开设校级网络课程17门。2018-2019学年,课堂教学规模在30人及以下的课程门次数为102,占总数2%,在31-60人的课程门次数为1625,占总数36%,61-90人的课程门次数为2154,占总数48%,90人以上的课程门次数为576,占总数13%。

    海口经济学院获得省级立项建设精品在线共享课程2门。为加快推进我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促进优质课程共享,推进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与学模式和教学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不断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学校立项建设了11门校级精品视频在线课程,立项建设36门校级“一师一优课”,累计投入省校两级建设资金60万元。开展省级立项的10个应用型转型试点专业的近50个模块化课程立项建设,下发了模块化精品课程的建设方案。模块化课程立足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通过高度概括和提炼形成专业能力所需的知识点和技能点,重新组织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加强模块化课程研究,形成各具特色且符合各专业特点的应用型课程体系,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组织形式、教学质量考核体系和标准。

琼台师范学院2018—2019学年全校本科专业共开设441门课程,实践教学开设有教育见习课程,同时开设了富有实践性和创新性的《讲赛展演》课程。各院系根据学校下发了《关于印发<琼台师范学院“每月教育活动”实施意见>的通知》(琼台[2016]88号)的文件,通过每月组织讲读、竞赛、展览、表演等形式的教育活动促学、促练,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规定本科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3个以上项目,至少必修讲赛展演2学分。通过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读书报告会、教师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大赛、儿童手工作品展、艺术设计作品展、三字一画优秀作品展等一系列讲赛展演活动,丰富了学生们的业余生活,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获得很大提升。

3.重视师资力量,促进团队建设

近年来,我省不断制定高校创新团队建设实施办法及建设计划,明确扶持政策、建设机制及任务措施,大力推进高校创新团队建设。首先,鼓励各高校根据学科专业发展特点,有重点地开展教学团队的培育工作。其次,把开展各种教学、科研比赛作为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和举措,将其列入教师培养培训计划,以赛促教,强化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提高教学水平。

海南大学聚集了一支全海南省人才最密集、整体水平最高的师资队伍。现有有教职工3203人,其中专任教师1897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871人,占45.91%、具有硕士学位的798人,占42.07%;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2.24%,其中正高366人,占19.29%、副高625人,占35.91%,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6人、中组部特聘专家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中科院“xx计划”入选者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0人。学校成功开展四届“十佳教师”评选活动,共评选出40位海南大学“十佳教师”;举办两届青年教师“教学能手”选拔,选拔出22位海南大学青年教师“教学能手”;开展 2018 年海南大学党员教师课堂教学大比武专项活动,评选10位党员老师为“海南大学2018年党员教师‘勇当先锋、做好表率’教学能手”;开展海南大学“一堂好课”教学示范观摩活动,共推出50门“一堂好课”教学示范课,扎实推进“以本为本”和“四个回归”。近年来,我校教师在各类省级以上教学比赛中,获得各类教学竞赛奖励26项,学校学生评教优良率均在90%以上,督导评教优良率也较高。

海南师范大学根据学科专业发展特点,有重点地开展教学团队的培育工作。学校现有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培育团队,10个省级教学团队。学校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新入职教师教学帮扶活动,130多名青年教师与老教师开展了“结对子”帮扶活动。学校把开展教学比赛作为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和举措,将其列入教师培养培训计划,以赛促教,强化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提高教学水平。

海南医学院每年拨款150万元,支持40人左右赴国外进行为期3-6个月的学习。美国犹他大学和内布拉斯加大学每年为我校开设临床医学专业骨干教师培训班,接收15名教师前往学习;内布拉斯加大学专门为我校开设英语骨干教师培训班,利用暑假时间,我校每年派出英语骨干教师赴美进修学习;与台北医学大学建立姊妹校关系,每年接收我校骨干教师开展为期半年的进修学习。2107-2018学年赴国外境外培训教师23人。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每年举办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每两年举办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培训班、举办教师“临床技能竞赛”;为青年教师指派指导教师,对新进青年教师进行教育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培养。截止2019年9月底,拥有院士工作站6个,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候任主委1人,近一届教育部教指委委员12人,省级高层次人才60人,国务院特贴专家30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海南省高层次创新创业(杰出)人才3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聘请国内外院士和知名学者80余人担任学校客座教授。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积极引进教师,切实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截止 2019 年 8 月,有专任教师 702 人,其中教授99 人,副教授 240 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6.98%。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教师523 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为74.50%;专任教师中的“双师型”教师占 12.82%。2018-2019 学年学校外聘教师 94人。

三亚学院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改革。一是通过教研活动,促进教学改革。学校制定了《关于教师周三集体活动与Office Hour(在校办公时间)安排的指导性意见》,在周三集体活动中明确了“教学研讨”和“科学研究”两项教师的专项教学活动,通过研讨解决教学过程问题,提升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学校每年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教学评比活动,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学校通过各项教育教学改革措施和激励机制,鼓励和倡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教研,以改革促提高。

海口经济学院持续引导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鼓励老师申报各类教学改革课题。本学年我校教师主持建设省部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21项(含结题及在研项目),建设经费达88万多元。2019年,学校共有7项教学研究与改革课题被省教育厅立项,同时,学校加大对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支持力度,本年度共有60项校级教改课题项目通过评审立项,获得资助共计43.5万元。课题内容涉及应用型转型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质量监控等方面。

琼台师范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招聘专业教师,优化教师队伍结构。2018—2019学年,学校共有教职工695人,其中专任教师441人;正高级职称教师35人,其中专任教师29人;副高级职称教师176人,其中专任教师127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5.37%;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教师28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4.40%;专任教师中的“双师型”教师11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6.53%;聘任来自相关行业、企业的兼职和外聘教师204人。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教师掌握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学校与北京智启蓝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世纪超星信息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对教师开展多次蓝墨云班课培训、超星学习通培训。通过培训,学校教师掌握了这些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既减轻了负担,又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4.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关系到教学质量。在理论课堂教学方面,促进教学模式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课堂教学采用大班、中班、小班、小组授课相结合方式,通识教育和公共选修课程以大班授课为主,专业基础、专业教育和专业限选、特色选修等课程以中班小班授课为主,实验课以小组授课为主。提倡课堂讲授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网络教学、讨论式教学、实验和实训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案例分析式教学、技能比赛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并将教学方法固化在培养方案中,以此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海南大学在保证课程数量和知识结构符合本科人才培养需要的前提下,学校加大投入建设优质课程资源,不断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大力推进网络课程资源与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步伐。学校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改革上的应用,不断对网络综合教学平台进行了升级,新平台不仅支持教师开展混合教学模式改革,而且可以开展MOOC建设。本学年通过网络综合教学平台开展网络教学应用的课程累计超过525门,通过网教学平台自主建设的课程达到948门(按平台自有标准),资源总量达到2276G。网络综合教学平台的累计访问量超过2583万人次。2014年9月至2019年8月31日,选修网络课程的学生人数已达120896人次,较同期增加了25978人次,增长21.5%;平均每学期选修人数达12089人次。

海南师范大学积极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扩大小班化教学,推动教师把学术前沿、最新研究成果、实践经验融入课堂,广泛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要求各专业课程的在线教学时数原则上不少于总学时的15%。近三年,学校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的课程达260门次。课外,专门安排一个教学周为“创新创业实践周”,将学生的课堂搬到调研基地、实验室、企事业单位等,将课堂教师变为创业者、企业家等,将课堂内容融合创新实践能力与专业特色,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创业实践周活动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专项活动、社会实践、社会服务、自主训练等等,每学期都有约100项活动同时开展。改革考核方式。在考核方式中突出过程性考核、多样化考核和创新创业能力考核,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积极探索“非标准答案”考核。目前,全校已有870门课程开展考核方式改革。同时,开发课堂教学评价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增强考核评价的科学性和可利用性。

海南医学院积极推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鼓励和引导教师改革传统教学方式,采用丰富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主要的教学方法改革包括:讲授式教学、PBL教学法、指导性自学、模拟教学法、床旁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CBL教学法、计算机辅助教学法,通过实施多种教学途径与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

图3.2 海南医学院教学方法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以“双万计划”为标杆,围绕“四个回归”,突出服务海南自贸区(港)建设为人才培养目标,鼓励教师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提升学生应用技能为方向,加强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通过对专业建设、教学团队建设、课程建设设置专项经费和教学研究与改革专题立项、开展教师教学竞赛、优秀教师评选、优秀教学成果奖励等方式,形成良好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在全校范围开展课堂教学听评课全覆盖,校领导集中教学听课周,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2019年学校有校级教改项目立项31项,内容涉及实践教学研究、专业课程体系与专业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创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等,为我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素材。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2项,围绕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和校企深度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改革和探索,有效推动我校“新工科建设”。在线开放课程立项建设11项,教材建设项目7项,获批省级教改项目11项,省级精品课程2门。

三亚学院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重点,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持续推进“小班教学”和“慕课”混合式一体化教学建设。一是学校试点开展“小班教学”,在减少班级上课人数的基础上,采用了“教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老师点评,线下辅导,考核灵活”的模式开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进行分组讨论、角色模拟演练、头脑风暴、合作学习、学生主旨演讲、讲解作业、分组撰写(专题)调查报告或课程论文等,实现了课堂的翻转。小班教学实现了由传统的“单向传导”教学模式向“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和优化,提高了教学质量,优化了课堂模式,确立了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016年,获得教育部项目1项,省级项目6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2017年,获得省级项目8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2018年获得省级项目6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2019年获得省级项目7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2018年底立项“一师一项目”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33项。截止目前,省级教改项目立项49项,校级教改项目立项110项,目前已结项75项。二是建立创新平台,促进教研。理工学院、传媒学院等建立了“创新实验室”,为师生提供了创业创新的场所和平台;艺术学院与传媒学院开展了基于工作室的课内外互融学习模式改革;组建师生创业创新团队,开展各类科技创业创新第二课堂的教学与研究。

琼台师范学院持续引导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鼓励老师申报各类教学改革课题。本学年我校教师主持建设省部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21项(含结题及在研项目),建设经费达88万多元。2019年,学校共有7项教学研究与改革课题被省教育厅立项,同时,学校加大对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支持力度,本年度共有60项校级教改课题项目通过评审立项,获得资助共计43.5万元。课题内容涉及应用型转型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质量监控等方面。

5.教材建设

海南师范大学历来非常重视教材建设工作,鼓励教师申报国家规划教材和省重点建设教材项目。学校制订实施《海南师范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十百千”实施计划》,每年安排500万元支持建设,通过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和培育优质教学资源的方式为教学综合改革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即每年评选10个优秀教学团队、10名教学名师或教学能手、10个示范实验室、10个示范实践基地、10个教学成果培育项目;五年支持建设100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00部高水平自编教材、100个与中小学或幼儿园连接的同步课堂;五年建成1000门在线开放课程、立项资助1000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计划紧密围绕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资源需求,涉及课程、教材、师资、实践教学基地、优秀教学成果、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等几大方面,实施项目化管理,配合专项经费支持,遵循严格的建设—评审—验收程序,切实将改革资源的可持续性建设落到实处。

海南医学院将教材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倡导教材建设与教学、科研相结合。设立专项基金资助自编讲义编写、教材出版等。资助约80名教师参编国家级、省部级规划教材编写。与中山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我校教师主编的系列教材21本。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努力使教材建设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相结合,着力突出学科特色和优势;支持教师编写质量较高、特色鲜明并与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相适应、能够反映教学最新趋势的适用性广和实践性强的优秀教材;鼓励教师申报国家、省部级统编教材和规划教材,2016 年根据学校更名需要,设立专项经费 100 万元用于加强学校涉海教材建设,共立项建设涉海教材 34 部,2017 年出版涉海教材 34 部。2018 年再次设立专项经费 100 万,对一批新的涉海教材进行了培育,出版了8部教材。2019年投入教材经费29.5万元,立项了7本教材。

三亚学院不断努力和深化教材建设,从“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和视角出发,注重教材在学生创新创业素养与能力的人才培养中的载体作用,深入开展教材改革工作,《电子技术创新实践教程》、《文创设计与产品化》、《创业管理基础教程》以及《企业家精神与中国式创——本土创业案例解析》等创新创业教育教材已编撰完成,印刷出版后将应用于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教学中。学校不断推进教材选用和供应方式改革,提出了“参考书目选用经典化”、“学生选购自主化”两项原则,以提供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和空间。2017年学校修订了《三亚学院教材管理规定》,规定教材选用的3条原则和标准,即要符合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与行业发展需求;要具有前瞻性、理论性与系统性;要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大纲要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严格执行教材选用流程,教材选用必须经过任课教师、专业主任、学院和学校4个程序的审定。教材使用效果评估严格,近3年来,教材使用效果经教师评价优良率平均达到90%以上。鼓励教师编写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色教材,三年多来,编写了9部自编教材和3部教辅资料。截止目前,自编教材累计65部,教辅资料累计27部。同时,遴选推荐经典教材、经典参考书、经典名著1380余种,有效丰实了学习资源。

海口经济学院重视教材建设,在推进应用型转型发展方案中明确提出推进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模块化课程建设和相应教材编写工作。2019年,学校立项建设教材共20种,其中:公开出版9种,校本教材11种。学校下发《关于开展2019年度自编教材编写立项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建设具有显明应用型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

(三)实践教学

各高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将实践育人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大力改善实验教学软硬件条件,有效推进实践教学改革,保障实践教学质量。在实践教学硬件条件建设方面,不断加大投入,按照公共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专业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三个层次,构建了较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平台。

海南大学按照“一个体系(实践教学)、二级管理(校级、院级)、三个层面(公共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创新实验)”的基本思想,坚持“全面统筹、注重特色、资源共享、讲求效益”的原则,构建以公共教学实验室为基础,以专业实验室与实习实训中心为拓展,以特色实践教学中心为亮点的实践教学平台。学校在经费投入、管理队伍与实验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实验室和产学研基地建设、创新实验和推广示范、教学质量督导等方面,采取多元化保障措施,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投入教学实验仪器设备日常更新经费245万元,完成项目5项,保证实验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别学科竞赛19项,获得奖项380项。其中,国家特等奖1项,国家一等奖5项,二等奖20项,三等奖13项;省级特等奖12项,一等奖74项,二等奖117项,三等奖138项。建立健全第二课堂制度系统,在《海南大学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认证及管理暂行办法》的基础上,制定出台《海南大学“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办法(试行)》,规范第二课堂评价体系、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等制度体系。不断优化第二课堂项目供给。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海南大学“第二课堂成绩单”分类活动成绩分值表》,以文化基础、社会参与、自主发展为三个基本维度,形成思想成长、创新创业、文体活动、社会实践、志愿公益、工作履历、技能特长七大类别,涵盖班级、学院、学校、省级、国家(际)级五个层面的项目供给体系,依托“到梦空间”网络系统,从2017级本科生开始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截止目前,该平台覆盖全校1047个团支部,33657人注册“到梦空间”APP,建立320个部落。构建科学有效第二课堂培养体系。围绕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实施海南大学素质拓展学分认证与“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探索构建科学有效的第二课堂培养体系,科学统筹第二课堂活动,全面提升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贡献度。以“到梦空间”网络系统为依托,以学院学科特色为重点,探索构建分层分类第二课堂活动体系,形成“一院一品”的品牌工程,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促进、彼此融合。

海南师范大学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以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创新精神为宗旨,构建立体化全程性的实践教学体系。“立体化”是指实践教学的类型包括学科专业实践、科研创新实践和社会实践三类,每一类又从实践教学内容、层次和形式三个维度进行改革与探索。“全程性”是指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特点,全面设计了不同层次、阶段、内容、形式的实践活动,使四年培养周期实践教学不断线。立体化全程性的实践教学体系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层次分明。实践教学体系以课程实训、专业见习、专业实习等第一课堂为核心,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社会实践、学科竞赛等第二课堂为辅助进行设计,为不同层次、不同方向发展的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实践学习空间。二是类型多样。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学科竞赛、课题研究、创新实验、自主创业等活动,将创新创业教育学分纳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各专业普通本科生的必修学分。每位学生毕业时必须获得3个创新创业教育学分,其学分的认定参照《海南师范大学创新创业学分管理办法》执行。三是时间保障。为进一步强化学生实践教学能力培养,部分教师教育专业的教育实践时间延长至一学期,部分专业的实习时间可延长到一学年。四是设定标准。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验、见习、实习、社会实践、学年论文、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等累计学分,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的20%,理工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的25%。

海南医学院拥有教学实践、实习基地101家,直属附属医院4所,非直属附属医院3所,教学医院17所。附属海南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和附属肿瘤医院等4所直属附属医院均为三级医院,总占地面积66万平方米,编制总床位数7500张,高级职称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的17.73%,硕士研究生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的17.31%,2018年年门诊量3926274人次,年出院病人224841人次,年手术例数159785人次,4所直属附属医院医疗水平、服务量均居全省前列,是海南省优质医疗资源,为学校临床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转海以来,对新增设的海洋类专业,高度重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在原有基础上,继续深入推进与中小学、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共建实践教学平台,并积极拓展及优化校外实践教学平台,丰富实践教学资源,为专业实践提供较为完备及稳定的实践教学阵地。截至2019年11月底,全校累计建有校外实习基地225个,比2018年增加了67个,增长率为42.4%。学校进一步完善制定了的实践教学管理规范等文件,进一步明确实习实训要求及内容,明确要求制定详细具体的实习实训方案,可行性、操作性、执行力度要到位,杜绝空虚应付的做法。保证每次实习实训时间,规定专业实习不少于12周,师范专业教育实习不少于18周。通过校友邦实习平台的引入,加大了对实践教学的监管,让老师严起来,学生忙起来,实现了学生天天打卡,周周有日志,月月有总结的真学新模式,使各专业实习真正落到了实处。

三亚学院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准职业人”培养方式,在旅酒学院、设计学院、传媒学院和音乐学院试点“项目负责人制”、“店长制”、“画廊经理制”、“制片人制”、“导演制”和“团长制”等模拟实体运行培养机制。学校信智学院“基于‘集成创新’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探索”、理工学院“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车辆工程专业改造升级的探索与实践”获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海口经济学院继续加大力量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学校新投资完善了多个演播厅、专业实训室。同时,为满足学校应用型专业建设需要,2019年共批准23个建设项目(含软件采购项目),总金额近2千万,实验教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大力开展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全面做好做实夏季实践小学期制等实践教学。各教学单位充分利用现有教学实习基地的资源,结合专业特点制定了详实的小学期教学实施方案,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召开小学期动员大会,统一师生思想,提高大家认识水平;选派责任心强、指导水平高的教师担任指导任务,切实提高带队指导质量;小学期教学活动的评价、考核成绩从学生的实践态度、完成任务情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予以综合评定。2019年夏季实践小学期教学工作组织严密,监控措施到位,指导教师责任心强,实施效果好。我校在校外共建立实习、实训基地227个,本学年共接纳学生9,955人次,实习实训基地运行稳定,开展实践教学效果良好。

琼台师范学院为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全面发展,2017年学校将“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纳入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出台了《琼台师范学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办法(试行)》,规定本科生至少修满6个学分“第二课堂成绩单”方可毕业,其中思想政治素养0.5学分、社会责任担当1.5学分、实践实习能力(社会实践)1学分、创新创业能力1学分和文体素养拓展2学分。学校尤其强化创新创业实践,还出台了《琼台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近两年学校校园文化活动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各级各类学科科技(专业)技能竞赛显著增加,获奖不断实现新突破,学生“双创”能力迅速提高,志愿者工作和公益事业蓬勃发展,学生的社会担当和责任意识大大改善。

(四)创新创业教育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主流媒体对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也非常关注,《中国青年报》、《海南日报》等主流媒体多次专题报道,社会影响广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为着眼点,以创业教育为着力点,以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为着重点,优化资源配置,多角度、有重点地推进学生创新创业工作。

2019年,组织开展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海南赛区竞赛活动。全省20所高校共计6628个项目报名参赛,经过激烈的角逐,共评出金奖项目16项,银奖项目26项,铜奖项目36项,优秀奖项目112项。推荐到全国总决赛的18个项目,最终获得3银15铜的好成绩,选送的萌芽板块项目荣获“创新潜力奖”,海南大学荣获全国青年红色筑梦之旅高校组织奖,成绩创历史最佳,充分展示了我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大赛同期举行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全省20所高校共组织了1030支团队参加,参加大学生达4156人,参与教师达784人次,参与投资人、企业家123人,对接农户、合作社、企业等单位共计3571个帮扶人群总数达13797人,产生经济效益1473万元,成效显著。受到凤凰网,南海网等知名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各类型新闻报道数达700余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海南大学立足第二课堂,以创新院、创业培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为平台,构建了“创新课程打基础”—“创新实践学动手”—“申报科研训练计划担项目”—“参加竞赛出成果”—“产学研结合促创业”的创新能力“一条龙”培养模式,成立海南大学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阳光岛”创客空间,为创业团队提供免费的场地,提供科技创新、法律咨询和投资融资等服务,努力做大学生创业者的“贴心人”。

海南大学开设《创新创业》必选课,与系统化的SYBKAB创业培训和常态化的创新创业论坛、创业咖啡相得益彰,与专业化的创业模拟实践互为补充。举办创新创业国际研修班,邀请国外专家到校授课,举办海外研修班,带领创新创业精英学生赴海外学习交流。成立《创新创业》课程教研室,负责全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发、讲授与实践指导。成立海南大学大学生创业导师团,组织校内外专家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指导。现有,校外导师58人,校内导师10人;全校8名教师入选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库。在完善创新创业课程的同时,与系统化的SYB、KAB创业培训和常态化的“国际研修班”,“海外研修班”,“高级研修班”等活动相联动,邀请海内外知名创新创业专家进行授课,选拔优秀创新创业精英学子赴海外交流学习,提升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积极打造和支持“大学生创新基金”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大学生提供科研训练机会,2019年立项593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下拨支持配套经费187.9万元。

海南大学积极组织各类创新创业有关竞赛,通过以“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系列创新创业竞赛为主要载体,促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充分融合,吸引有点子、有想法、有技术、有专利的学生参与竞赛活动,同时结合竞赛各阶段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培训,学生累计获得“挑战杯”、“互联网+”大赛省级及以上奖励67项;申报各类专利100余项,其中“开椰神器”、“空调热水器一体机”、“浸入式虚拟现实眼镜”、“智能割胶刀”等成果已经技术转化;近三年来,已有56支团队入驻孵化基地,34支团队注册公司,带动就业3000余人,融资额达2250万元,产值约6500万元,已有6家学生创业公司已经在海南股权交易所挂牌;李克强总理曾亲自体验我校学生发明的开椰神器并点赞,国务院原副总理刘延东高度评价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教育部陈宝生部长曾莅临思源学堂视察创新创业工作并给予了高度评价,教育部翁铁慧副部长视察大学生创新院时对我校创新创业教育给予高度评价。大学生孵化基地被评为全国KAB教育基地和海南省省级孵化基地。曹荞同学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上发表研究成果,影响因子达8.057,创我校学生论文影响因子之最。创业达人王驭陌同学获得2016年第十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并保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创业达人邹骞、李伟分别保送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海南师范大学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学科竞赛、课题研究、创新实验、自主创业等活动并取得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智力成果,经认定可获相应学分。学校开展创业培训项目1项,开展创新创业讲座1次。拥有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11人,就业指导专职教师23人,创新创业教育兼职导师266人,组织教师创新创业专项培训61场次,至今有458人次参加了创新创业专项培训。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平台)6个,其中创业示范基地0个,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4个,众创空间1个,科技园等1个。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1门,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课程1门。本学年学校共立项建设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8个(其中创新7个,创业11个),省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51个(其中创新30个,创业21个)。

海南医学院开展创业培训项目1项,开展创新创业讲座8次。拥有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15人,就业指导专职教师1人,创新创业教育兼职导师6人,组织教师创新创业专项培训6场次,至今有15人次参加了创新创业专项培训。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平台)3个,其中创业示范基地1个,创业孵化园1个,其他1个。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课程2门。本学年学校共立项建设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32个(其中创新31个,创业1个),省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63个(其中创新63个)。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出台《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关于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组织全校52个本科专业,认真学习《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简称“国标”),组织专家论证、反复打磨,进一步明确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毕业要求,制定与目标要求相匹配的特色化课程体系。建立通识类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实践课程三大体系。各专业在开设“国标”要求的专业核心课的基础上,注重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16个学分的创新创意模块,在稳步实施《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基础上,按照教育部《新时代高校40条》的要求,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加强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建设,增设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增加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深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训练、队伍建设的关键领域改革,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支持师范类、工程类等专业的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获取多种资格和能力证书,增强创业就业能力。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全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跨学科组建团队开展创新实践,提升学生“双创”竞争力。学校在各类“双创”竞赛中斩获佳绩。

三亚学院把引导学生创新创业创价值的价值取向、营造和培育以创新创业文化为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精神,融入到学校的育人理念和教育实践当中,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将创新创业工作放在服务学校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一是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学校致力于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格健康的应用型人才。二是创新训练拓展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学校积极尝试多样化、多层次的创新教育。开设“创业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实务”、“大学生创业基础”等创新创业课程;开展各类“模拟创业”、“创业训练计划”、“科技创新”、“创业项目”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学生覆盖面超过50%。学校获得教育部“全国创新创业典型高校50强”,获评海南首批“深化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校参与教育部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人数达1722人,同比增长50%,参赛项目355项,同比增长41%;申报国家级项目54项,同比增长35%,省级项目126项,同比增长40%;20位“双创导师”入选教育部“全国首批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同时,学校理工学院与吉利集团合作,探索“卓越工程师”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模式;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汽车变速器方向)成功获批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三亚学院-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被列为国家级“本科教育质量工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项目。

海口经济学院创新创业学院有专职教师3人,就业指导专职教师8人,创新创业教育兼职导师152人,组织教师创新创业专项培训4场次,至今有19人次参加了创新创业专项培训。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平台)2个,其中创业孵化园1个,众创空间1个。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1门,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课程2门。创新创业中心成为孵化企业,吸引人才、汇集项目的创新创业园,承载着人才培养、创业孵化、商务交流、教育展示、配套服务和公共管理等六大基本功能。全年有53家大学生自主创办的公司、经营实体和工作室入驻办公。为充分展示创新创业成果,学校斥资近150万元,新建了创新创业成果数字展馆,共展出各类资料960余件,自开馆以来,累计参观人数突破2万人次。该馆现已成为展示我校创新创业成果的重要窗口。2018-2019学年学校共立项建设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52个(其中创新33个,创业19个),省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05个(其中创新54个,创业52个)。开展创业培训项目220项,开展创新创业讲座11次。“大创项目”获批国家级项目50个,省级项目100个。

琼台师范学院为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全面发展,2017年学校将“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纳入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出台了《琼台师范学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办法(试行)》,规定本科生至少修满6个学分“第二课堂成绩单”方可毕业,其中思想政治素养0.5学分、社会责任担当1.5学分、实践实习能力(社会实践)1学分、创新创业能力1学分和文体素养拓展2学分。学校尤其强化创新创业实践,还出台了《琼台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近两年学校校园文化活动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各级各类学科科技(专业)技能竞赛显著增加,获奖不断实现新突破,学生“双创”能力迅速提高,志愿者工作和公益事业蓬勃发展,学生的社会担当和责任意识大大改善。

(五)毕业论文(设计)

各高校把毕业论文(设计)作为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加强指导教师遴选、学生选题与开题、中期检查、论文评阅及答辩、质量评价等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根据所学专业进行选题,特别提出了体现服务社会、围绕社会普遍关注的发展问题或结合社会实际的选题,同时鼓励指导教师将自己的科研课题与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紧密结合,鼓励学生选取实习单位或就业去向单位提出课题,鼓励学生选择与企业合作的生产实际课题。

海南大学严把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关。本学年共有7944名本科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选题主要以结合实践内容为主,选题比例高达33.84%,其次是结合创新性实验,占20.8%。参与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师共1392人,其中具有正高职称284人,占24.04%;副高职称615人,占44.18%;讲师493人,占35.41%。全校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为:优秀678人,占8.53%;良好4906人,占61.75%;中等2060人,占25.93%;及格232人,占2.92%;不及格47人,占0.58%,延期21人,占0.29%。

海南师范大学高度重视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强化校院二级日常管理。学院根据专业特色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各学院成立论文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资格、审批各专业毕业论文工作计划,并对毕业论文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各专业成立论文工作指导小组,分别对本专业的毕业论文工作进行具体的指导,加强管理论文选题、论文检查、论文答辩等工作,切实保障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由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进行审核、论证、筛选、协调,最终确定论文选题,做好选题的双向选择工作,指导师生比总体控制在1:8左右。毕业论文(设计)实施“一选题”:论文选题审核;“二答辩”:指导小组答辩、学院论文答辩;“三评阅”指导教师评阅、外聘复审教师评阅、答辩小组评阅;“四审查”开展中期过程检查、学院答辩委员会审查、“知网论文检测系统”查重、对各学院提交的优秀的毕业论文(设计)送省外高校进行盲审;每年由学院将毕业论文过程材料按《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参考手册》进行整理归档,由教务处将优秀毕业论文进行汇编成册。

海南医学院把毕业论文(设计)学校把毕业论文(设计)作为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加强指导教师遴选、学生选题与开题、中期检查、论文评阅及答辩、质量评价等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学校实行一年一度的毕业论文质量专项评估反馈制、毕业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制和优秀毕业论文评选制,毕业论文(设计)水平不断提高。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加强对毕业论文(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积极采取措施杜绝论文抄袭现象,建立了论文查重检测制度,开通了中国知网学术不端行为论文检测服务。2018-2019 学年参与毕业论文(设计)活动的学生3153 人,第一次查重超过 70%重复率的人数为 12 人,仅占全校比例的 0.30%,学生毕业论文抄袭现象得到了明显遏制。经指导老师精心指导修改,第二次查重合格率达到 100%,有 3142篇论文(设计)通过了答辩,达到毕业合格水平,合格率 99.3%。经评审,有98篇被评为优秀毕业论文(设计),优秀率 3.1%。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各学院各专业要求开设创新创业类教育课程至少4学分以上,以满足学生在创新创业上具备的知识储备,为学生创新创业奠定理论基础。同时要求学生参加学院各类创新创业的学科竞赛至少获得4学分,开设学科专业前沿讲座至少2学分,大学生职业规划至少2学分,学生毕业时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总共需至少获得14学分方能达到毕业要求。

三亚学院制订了《三亚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规范》,对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性质、难度、份量、形式、内容、查重以及指导老师要求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和具体规定,有效提高了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的规范性和效率。选题要求严格,根据专业分类指导。学校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提出严格的规范和标准,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基本上达到了三个方面的要求:(1)选题难度适当、与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一致。(2)选题和内容结合实际,近3年,结合实际的毕业论文(设计)平均每年达到75%以上。(3)根据不同专业要求,毕业论文(设计)采用不同形式。理工类专业:论文+设计;艺术传媒类专业:作品+说明书;音乐类专业:论文+展演;外语类专业:全部外语撰写。学校针对专业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进行分类指导。采用“中国知网”大学生论文检测系统,对毕业论文(设计)的内容进行查重检测,增强学生诚信意识及创新意识,提高学校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促进学风、教风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海口经济学院本学年共开设了3997个选题供学生选做毕业设计(论文)。我校共有477名教师参与了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指导教师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人数比例约占40.88%,学校还聘请了152位外聘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平均每位教师指导学生人数为6.35人。学校制定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规定》,又专题印发了《关于2020届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安排意见》,规范了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安排以及选题、开题、指导教师、成绩评定、答辩等各环节要求。绝大多数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切合实际,学术性与专业性较强,能够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学院还不断强化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管理,以确保质量。严格按照毕业论文(设计)的相关规定进行过程管理,指导教师认真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总体质量较好。

(六)对外合作交流

我省一直将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作为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举措,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一是积极推进省政府与北京、天津、广东等省市有关重点高校合作协议的落实工作,加强高校之间的交流,互派教师和管理人员挂职,联合培养或委托培养国际旅游岛建设所需的优秀人才;二是根据国际旅游岛建设需要,以博鳌亚洲论坛为契机,积极开展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与港澳台地区和世界各国特别是东南亚国家高校的办学合作;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引进国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特别是和国外知名大学进行专业合作,联合培养了一批国际化人才,提升我省高等教育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三是建立本科以上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纳入部省联合审批机制,出台《海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本科以上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申报及部省联合审批有关事项通知》,并开展部省联合审批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四是打造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聚集平台,加快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引进步伐。推动在三亚、陵水、海口等地建立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聚集平台,加大引进境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力度,推动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建设。目前已有10所知名高校与海南省签约,首批先导性、标志性项目已经落地。英国爱丁堡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已签署合作举办独立法人的中外合作办学的医学院意向书。

海南大学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深耕东南亚,实施开放办学战略,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新格局,已达成合作的境外院校、国际科研机构和高校联盟170所(个),分别来自35个国家和地区。学校入选教育部第二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已建成了国际学生教育“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培养体系。2017年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合作设立“海南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联合国际旅游学院”,此外,还与老挝巴巴萨技术学院合作成立中国海南大学老挝分校,与柬埔寨皇家农业大学合作设立汉语教学中心,与马来西亚南方大学合作开展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境外办学项目,与马来西亚瑞吉律师事务所共建学生海外实习基地,与爱尔兰都柏林理工学院合作举办旅游管理本科教育项目,与澳大利亚达尔文大学合建孔子学院等。本学年学校交流本科生数为398人,占全日制本科生1.18%。其中本校到境外交流学生数176人,到境内交流学生数35人;境外到本校交流学生数187人。国外及港澳台侨学生在校本科生数为201人。其中国外学生187人,港澳台侨生14人。

表3.2 2017-2018学年度“双一流”留学项目简况表

序号

姓名

交换院校

交换时间

备注

1

葛梦蝶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2017.01-

2017.12

目前在上海精硕科技工作

2

杨明宇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2017.01-

2017.12

201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系统工程专业研究生

3

孙睿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2017.01-

2017.12

2018伦敦国王学院比较文学专业研究生

4

罗锦霖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2017.01-

2017.06

2018年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告学院研究生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2017.08-

2017.12

5

陈瑜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2017.08-

2018.05

返校就读

6

董徐屹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2017.08-

2018.05

返校就读

7

靳思嘉

英国爱丁堡大学

2017.08-

2018.05

返校就读

8

张浩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2018.08-

2019.05

2018年8月赴该校就读

9

葛诗玉

英国爱丁堡大学

2018.08-

2019.05

2018年8月赴该校就读

10

李祉斐

英国爱丁堡大学

2018.08-

2019.05

2018年8月赴该校就读

11

王璇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

2018.08-

2019.05

2018年8月赴该校就读

12

陈安琪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2018.08-

2019.05

2018年8月赴该校就读

13

王瑶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2018.08-

2019.05

2018年8月赴该校就读

海南师范大学发挥“一带一路”战略桥头堡的区位优势,以九种语言向全球发行《筑梦·一带一路》,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学校建有海南唯一的来琼留学生预科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与海口市等地方政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等54所大学和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电影电视大学合作举办广播电视编导本科教育项目,与台湾屏东大学等10所大学开展了学生互换、学分互认项目合作,与马来西亚世纪大学共建孔子学院。学校还充分利用国家汉办东南亚汉语推广师资培训基地、国务院侨务办华文教育基地、教育部菲律宾研究中心“三块牌子”积极扩大海外交流。

海南医学院2018-2019学年来华医学本科留学生623人,来自32个国家,是海南省留学生学历教育最集中、数量最多的高校。与美国犹他大学、内布拉斯加大学、台北医学大学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大学建立交流与合作,开展了本科生互派、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等领域的国际教育合作。从2010年起,学校每年选拔4-6名临床医学专业高年级优秀学生派往美国合作院校进行为期2-3个月的临床实习,9年间已累计派出37人。2018年派出学生境外交流3人。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开展的中国-奥地利旅游教育项目是海南省第一个中外合作本科教育项目,此外还有美国霍夫斯特拉 3+1 项目、美国蒙特爱达大学硕士项目、俄罗斯阿斯特拉罕大学、乌克兰卢甘斯克达拉斯•舍普琴科民族大学、哈萨克斯坦阿布莱罕•国际关系与世界语言大学、台湾真理大学、台湾屏东科技大学、台湾首府大学、台湾海洋大学交换生项目等多个学生项目。十三五期间,我校还将实施英国普利茅斯大学 3+1 项目、韩国水原大学 3+1 项目、泰国农业大学渔业师资培训项目、泰国东亚大学实训基地、印尼万隆旅游学院汉学院、缅甸仰光外国语大学汉学院、马来西亚研究中心、马来西亚汝来大学科教中心等多个项目。自 2015 年顺利通过“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与奥地利克雷姆斯国际管理中心应用技术大学合作举办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项目”(简称中奥项目)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评估后,2015 年底该项目有学生 264 位,专任教师 17 位, 其中外籍教师 6 位。2016 年,招生 116 人,有 2 名学生被推荐至奥地利 IMC 应用技术大学交换一个学期。2017 年,招生 104 人,有 5 名学生被推荐至奥地利IMC 应用技术大学交换一个学期。2019年在校生419人,学生对项目教学内容、教学安排和教学效果比较满意,大部分同学可以接受全英文教学,认为通过四年的学习,对自身的专业技能、英语语言表达、跨文化交流能力有显著提升。中奥项目不仅在人才培养方面结下硕果,更在培养目标定位、培养轨迹、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推动学校的国际化办学进程,分别在严格的面试选拔制度、强调自我学习的教学大纲设计、能力导向型的教学方式、多元化考试评估制度、出勤管理制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给学校本科教育提供国际视野和参照。此外,在“一带一路”倡议下,2016年学校开办泰语招生,是全省最早开办泰语专业的高校,我校泰语专业实行“3+1”中外合作办学培养模式,即学生入学后大一大二在校学习泰语基础,大三到泰国合作高校一年进行语言进阶学习,并完成专业核心课及专业实习,大四返回校内做毕业论文。目前学校与泰国孔敬大学达成合作协议,2019年8月即有40名同学赴泰学习一年。

    海口经济学院实现留学生“零”的突破。招收泰国、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留学生19名,留学生汉语学习班于9月正式开班,经过一年的汉语学习后,该批留学生将在我校完成本科学历教育。留学生招生的零突破,为提升学校综合办学实力新添亮色。学校成功主办了“一带一路与东盟国家教育合作论坛”,来自8个国家近150余名国内外高等学校及研究机构代表参加,论坛期间,由我校牵头,联合东盟及相关国家高校发起成立了东盟学院和东盟学院理事会。该组织的成立,标志学校国际学术交流取得新的突破。以东盟学院为平台,学校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东盟大学生文化周”活动,并被列入第19届海南国际旅游岛欢乐节活动范围,活动设置有大学生文艺汇演、大学生舞龙舞狮友谊赛、国际高校图片展和大学生微电影比赛等4个版块,来自16个国家高校的30个代表团共500余名演职人员参与其中,60多家媒体平台竞相报道,充分展示了中国与东盟各国文化及大学生的风采,促进了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本次活动参与国家之多、形式之新、影响力之广,有力彰显了我校的国际化办学特色。

第四部分 海南省本科高校特色化发展

海南省的七所本科高校中,两所综合性大学——海南大学和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分别位于海口和三亚,另外三所是师范类和医学类专业为主的专业型院校——海南师范大学、琼台师范学院和海南医学院,还有两所是民办高校。在办学过程中,七所高校的本科教学始终坚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发挥海南资源和区位优势为立足点,坚持走改革创新与开放办学之路,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七所本科高校紧密围绕海南省热带、海洋、特区、旅游等特色及优势,以培养模式创新为突破,以质量工程建设为抓手,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海南大学

(一)放宽转专业条件,扩大学生自主权、选择权

1.有序推进学生转专业管理改革

学校不断健全转专业制度,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尊重学生个体志向和学习兴趣,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2019年起全面放开转专业,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专业的机会:允许在第二学期已修课程平均学分绩点排名位于同年级同专业(专业大类)前30.0%(含30.0%)以内的学生申请转专业(以特殊招生形式录取的、国家有相关规定或者录取前与学校有明确约定的学生除外);已修课程平均学分绩点排名位于同年级同专业(专业大类)30.0%(不含30.0%)以外的,可申请在其专业所属学科门类对应的人文社科、理工和农林三个大类内转专业。退役后复学的学生,可不受校区限制,转入本校其他专业学习。休学创业后复学的学生,如符合学校转专业的相关规定,在同等条件下,学校给予优先考虑。因外在不可抗拒的力量造成无法在本专业继续学习的,学生可提出转专业申请。新生入学时可以选择通过参加学校实验班、卓越人才班的考核待方式调整专业。按大类招生的学生,可在二年级的时候选择分流专业。

2.放宽转专业申请条件,效果显著

在保证教学稳定性的前提下,学校逐步放宽转专业限制,并尝试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2016年,学生申请转专业的条件为第一学期已修课程无不及格记录,排名位于同年级同专业前10.0%(含10.0%)以内,且所申请转入专业在招生时的科类(文史或理工)应与学生参加高考时报考的科类一致;2017年,申请条件放宽至同年级同专业前20.0%(含20.0%)以内;2018年,申请条件进一步放宽至同年级同专业前30.0%(含30.0%)以内并取消了文理科不能互转的限制。2019年,学校决定全面放开学生转专业申请。2017年成功转专业学生473人,2018年成功转专业学生471人,2019年成功转专业学生666人,放宽申请条件,效果显著。

(二)推进与天津大学联合培养,提升合作育人水平

学校从2010级学生开始,每年选派35名左右的优秀本科生赴天津大学开展联合培养,实施“1+2+1”培养模式,即一年级在海南大学学习,二、三年级在天津大学学习,四年级在海南大学学习(五年制采取“1+2+2”形式,四、五年级在海南大学学习)。参加联合培养项目的学生编入天津大学相应专业班级,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由受援高校颁发,注明两校联合培养。至今,我校共选派294名优秀本科生到天津大学相应的28个专业进行学习。参加联合培养项目的学生如果符合学校推免条件,且在天津大学的学习成绩排名在该校同年级同专业相同时间段内前20%(含20%)可获得推免名额。2014-2019届学生共有61名联合培养毕业生获得了推免指标,其中23名学生被天津大学录取为免试研究生。海南大学与天津大学近10年的联合人才培养工作日趋成熟稳定,学校拟从2020级开始,逐步将这一模式辐射至所有对口支援高校。

二、海南师范大学

(一)实行学科大类招生

在全校范围内推动大类招生改革,将学校原有的39个专业,归属到21个学科专业门类中,再根据学科专业门类的相近性和融合度合并为教育类、文史法类、数学物理信息类、化学生物地理类、管理类五个培养大类。艺术类、体育类、外语类专业因人才培养的特殊性,继续按专业招生,但加大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另增设小学卓越教师班,实行提前批录取,择优选拔学生,开展综合型卓越小学教师的订单式培养。

(二)采用“1+3”培养模式

在学科专业门类招生的基础上,大部分新生不再分专业培养,打破学院壁垒,实行跨学院的“前期趋同,后期分流”大类培养,主要采取“1+3”培养模式,新生在入学时按五大类接受一年的通识与基础教育,以及学科专业的启蒙教育,第三学期正式进入大类中的某个专业学习。音体美类专业在大学一年级按大类设计共同的通识教育课程,同时设计各自专业的基础课程。综合型卓越小学教师项目实行单独培养,加强基础和实践类课程。

(三)修订2019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在2016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启动2019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人才目标,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理念,以本科专业类质量国家标准和师范专业认证标准等为依据,系统梳理课程体系,全面优化课程设置,加强通识教育和外语教学,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突出专业优势特色,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2019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由“1+3”模式提升为“1.5+1+1+0.5”模式。其中,1.5为通识教育阶段,学生入学学习一年半,主要安排通识教育课程和部分学科基础课程,第三学期结束后进行专业分流;第一个1.0为一年专业学习阶段,主要安排专业核心课程,师范类专业可安排部分教师教育课程;第二个1.0为一年的教育能力提升和专业能力拓展阶段:师范类专业主要安排教师教育课程和教育教学技能学习及教育见习、实习;非师范类专业主要安排专业拓展课程和技能训练及见习、实习实训;0.5为一学期的总结提高阶段,主要安排毕业论文(设计)。

(四)打造课程主平台

强化通识教育课程。对量大面广的公共课程进行结构优化,实施“混合式”教学的改革;在原有通识课程的基础上增设自然科学类、人文社科类、艺术类通识限选课程,以立项招标的方式建设一批高质量的文化素质类公选课,鼓励优秀教师开设通识教育公选课,引进校外优质在线课程资源。目前,学校建设的优质通识教育课程达150门。同时,学校和智慧树网、超星尔雅网、爱课程网和优课联盟等国内优质在线资源平台建立合作关系,2018年购置包含通识教育类、专业基础类、公共选修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等多种类型课程资源700余门。

打造学科基础课程。要求各大类学院相互合作,深入研讨、设置大类基础课程和专业导论课程。以创新手段制作专业导论课程,通过录制视频课、线上学习和线下交流指导结合的形式,让专业导论课更易被学生接受、更受欢迎。目前,五个培养大类共建设大类基础课程37门,已有85%的大类内专业完成了专业导论课视频的制作。

精炼专业核心课程。增加通识课程、实践课程学时,适当压缩专业课程学时,要求专业核心课在原本基础上进行整合、提炼,既展现专业核心魅力,又能与大类培养的课程进行衔接。

拓展专业选修课程。鼓励增加专业选修课程的开设数量,原则上各专业开设的所有课程都应向全校学生开放,学生在所属大类中修读的其他专业课程或跨院、跨专业的课程均视为专业拓展课程。

增加实践课程。增加实践课程学时学分比例,部分教师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时间由原来的12周延长到16周,部分专业的实习时间延长到一学年。同时,要求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不少于总学分的20%,理工类专业一般不少于总学分的25%。另外,增设创新创业学分,要求每位学生毕业时必须修满3学分。

(五)创新课堂主阵地

创新教学方式。课上,积极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扩大小班化教学,推动教师把学术前沿、最新研究成果、实践经验融入课堂,广泛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要求各专业课程的在线教学时数原则上不少于总学时的15%。近三年,学校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的课程达260门次。课外,专门安排一个教学周为“创新创业实践周”,将学生的课堂搬到调研基地、实验室、企事业单位等,将课堂教师变为创业者、企业家等,将课堂内容融合创新实践能力与专业特色,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创业实践周活动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专项活动、社会实践、社会服务、自主训练等等,每学期都有约100项活动同时开展。改革考核方式。在考核方式中突出过程性考核、多样化考核和创新创业能力考核,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积极探索“非标准答案”考核。目前,全校已有870门课程开展考核方式改革。同时,开发课堂教学评价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增强考核评价的科学性和可利用性。

(六)以专业动态调整和建设为支撑

设定合理分流程序。通过学院提交专业分流计划人数,教务处、招生就业处编制专业分流计划,学生填报志愿,分流系统自动分流等程序,对学生进行合理分流,调节专业冷热需求平衡。建立专业预警、退出机制。对学生选择率低,甚至达不到班级规模的专业,予以预警并控制招生规模;根据全校各专业初次就业率、一志愿一专业录取率、考研率、四六级累计通过率、毕业与学位率、大类分流报名率、学院专业生师比、学院专业排序等综合情况,对部分专业暂停当年招生;对持续处于预警状态未见好转的专业,执行退出机制。2019年,学校进一步加大专业调整力度,根据各专业综合情况,决定5个专业暂停本年度招生。加强专业建设与规划。以教育部关于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为指导,进一步整合教师教育资源,做强做优师范专业;同时,瞄准海南省“12+1”重点产业发展与建设需要,积极稳妥地发展非教师教育专业,增设应用型专业,推进部分专业向应用型专业转型。

(七)以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十百千”计划为支撑

学校制订实施《海南师范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十百千”实施计划》,每年安排500万元支持建设,通过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和培育优质教学资源的方式为教学综合改革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即每年评选10个优秀教学团队、10名教学名师或教学能手、10个示范实验室、10个示范实践基地、10个教学成果培育项目;五年支持建设100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00部高水平自编教材、100个与中小学或幼儿园连接的同步课堂;五年建成1000门在线开放课程、立项资助1000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计划紧密围绕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资源需求,涉及课程、教材、师资、实践教学基地、优秀教学成果、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等几大方面,实施项目化管理,配合专项经费支持,遵循严格的建设—评审—验收程序,切实将改革资源的可持续性建设落到实处。

(八)以教学管理与服务等配套建设为支撑

完善教学管理相关制度。根据改革新要求,学校出台了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学籍弹性化管理制度、免修免考和辅修制度、学业成绩年度报告及预警制度、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意见、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及跨培养大类转专业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为改革深入推进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应改革需求,加快完成桂林洋校区、新教学场所的建设,升级完善教务管理系统,推进网络在线教学平台建设,加大现有实验室、教室等教学设施升级改造及空间拓展的力度。优化服务环境。为配合改革,在保卫、后勤、行政管理等方面营造良好服务环境,并通过学生信息员、校长信箱等形式建立服务效果反馈机制,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提供安全、舒适、文明的环境。

三、海南医学院

(一)发挥区域优势,建设热带医学特色学科

海南是中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热带医学是海南医学院重点发展的优势学科。近年来,随着实施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南海战略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以及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疾病传播的变化,海医坚持不懈发展热带医学,开展系统的、全方位的热带医学医、教、研工作,初建成效,逐步成为国内外具有鲜明热带医学特色的医学院校。

1.热带医学学科专业方向及学科建设

基础医学。主要集中在海南热带传染病的分子流行病学及病原资源库的建立、重要热带传染病的病原生物学基础及转化应用研究、新型生物技术药物防治热带病的转化应用研究等方面。

检验医学。在典型的热带病原微生物方向基本形成了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防控、立克次体疫苗研究、结核分枝杆菌诊断方法、EB病毒的诊断和致瘤机制、登革病毒致病机制等热带医学研究方向。

药学。主要集中在针对热带常见疾病药用资源的挖掘、药用成分的发现及转化应用研究、南药黎药健康产品的开发利用研究、海洋生物利用研究及热带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

公共卫生。主要集中在饮用水与海水微生物、海滩细菌及耐药、温泉和泳池微生物、热带食品资源开发与利用、海南地区非传染性疾病基因库的构建、肿瘤分子流行病学等方向。

临床医学。主要集中在饮用水与海水微生物、海滩细菌及耐药、温泉和泳池微生物、热带食品资源开发与利用、海南地区非传染性疾病基因库的构建、肿瘤分子流行病学等方向。

法医学。海医法医鉴定中心是海南省唯一全面通过国家司法部、认监委、认可委推荐与评审的法医类国家级资质司法鉴定机构。近年来开展热带法医学相关工作,取得良好成绩编写《热带法医学》专著/教材已于2019年出版。

2.热带医学队伍建设

现有热带医学相关的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的人员近15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超过50%,硕士博士超过70%。拥有“百千万”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海南省“515”人才、海南省有突出贡献等一批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南京大学杰青、长江学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鞠熀先教授;柔性引进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裴端卿、潘光景和秦大江及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刘明耀、李大力教授。与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首席教授、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袁国勇院士科研团队签署协议,在海南热带传染病及病原研究领域开展合作;利用海南省政府建立院士工作站的契机,引进高福和康乐两位院士。

3.热带医学研究机构建设

建立了热带转化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南省热带病重点实验室、海南省热带药用植物研究开发重点实验室,中科院高福、康乐院士“热带医学院士工作站”落户该校,与香港大学共建“新发传染病重点实验室”,与缅甸仰光医科大学共建“中-缅区域性重大疾病防治联合研究中心”。

4.学术交流

牵头组建了“一带一路”热带医学联盟,搭建了多层次的热带医学科研平台。主办《亚太热带医药杂志》、《亚太热带生物医学杂志》、《亚太生殖杂志》、《急性病杂志》等4种全英文学术期刊,其中《亚太热带医药杂志》、《亚太热带生物医学杂志》已进入包括SCI在内的国际著名检索数据库。

5.人才培养

开设《感染病学与热带医学》、《热带医学与检验》、《热带病防治学》、《热带病原生物学》等课程。

6.其他方面工作

与三沙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展三沙市热带海洋药用资源的调查和开发研究、当地居民携带传染病的病原谱调查和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谱调查。

(二)适应地方需要,培养适宜医学人才

海医办学70多年来,一直秉承“发挥特色,服务地方”的办学方针,培养了46173名学生。据学校2016年调研,海南省94.3%的医疗卫生机构中有海医毕业生担任领导,37.3%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为海医所培养。毕业生扎根基层,为海南省医疗卫生事业,特别是基层卫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海医毕业生服务于海南省医疗健康和医药重点产业,占据全省医疗卫生队伍的半壁江山

据统计,1998—2017年,共毕业本科学生15268人,其中,医学门类13089人(占85.7%,其中药学类1473人,占9.6%),理学门775人(占5.1%),工学门类123人(占0.8%),管理学门类1279人(占8.4%)(表7.1)。同期还有专科毕业生11753人,成人教育毕业生23117人。根据麦可思2016年调研报告,海医毕业生有50.3%的人在海南就业。据此测算,全省5.5万名卫生技术人员中,约一半以上人员在海医接受过教育。我校毕业生服务于海南医药卫生事业,与海南省的十二个重点产业高度契合,特别是医疗健康和医药产业。

4.1海南医学院1998—2017年普招本科毕业生专业构成数据来源:学校统计

序号

专业名称

毕业生数

占比率(%)

1

临床医学

5838

38.2%

2

口腔医学

701

4.6%

3

中医学

604

4.0%

4

中西临床医学

630

4.1%

5

针灸推拿学

418

2.7%

6

预防医学

598

3.9%

7

医学检验

838

5.5%

8

医学影像学

538

3.5%

9

康复治疗学

385

2.5%

10

护理学

1066

7.0%

11

药学

1215

8.0%

12

中药学

258

1.7%

13

生物技术

327

2.1%

14

生物科学

118

0.8%

15

应用心理学(医学心理学方向)

217

1.4%

16

应用统计学

113

0.7%

17

环境科学

125

0.8%

18

劳动与社会保障

388

2.5%

19

市场营销

337

2.2%

20

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方向)

329

2.2%

21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225

1.5%

 

15268

100%

2.完善教育职能,开展适应地方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海南省既无专科层次医学院校,又无药学院、中医学院,海医作为海南省唯一的一所高等医学院校,肩负着海南省从专科到研究生,从医学到药学,从西医到中医的高等医学教育职能。海医目前设置本科专业23个,开设了较全的西医类专业,包括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儿科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技术、康复治疗学、护理学、药学、中药学、海洋药学等11个专业,也开设了较全的中医类专业,包括中医学、中医西医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等3个专业,建立了“中西医兼顾”、“医药兼顾”、“医护兼顾”、“医技兼顾”的医学教育大平台。同时,还注重学科交叉和融合,开设了管理学门类专业,包括公共事业管理、市场营销、劳动与社会保障、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健康服务与管理等5个专业,理学门类专业(含生物技术、应用统计学、应用心理学、生物科学等3个专业),工学门类专业(环境科学专业)。学校2013年获批硕士授权单位,办学层次进一步提升。现有学术型一级学科硕士点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专业型硕士点为临床医学、公共卫生、护理。学校还兼有专科教育、成人教育、自学考试、继续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教育职能,满足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70年来,逐步建立了适应海南省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最具代表性的包括:

临床医学多种订单定向人才培养模式。包括“5年制免费医学生”、“3年制专升本”、“3年制定向招生定向就业”、“3+1” (3年普通专科+1年毕业后教育)、“3年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岗位培训”等模式订单定向人才培养。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获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以全科医学为重点、定向就业为导向,培养乡镇卫生院医生的研究与实践》,2012年)。

卓越医生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经教育部批准的卓越医生培养试点项目,包括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农村订单定向免费本科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3+2”三年制专科临床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五年制卓越医生(中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面向农村基层的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融合南药黎药特色的药学人才培养模式。依托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三位一体”建设,培养南药黎药特色的药学人才。该项目获得海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融合南药黎药特色的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2017年)。

职业化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较强操作技能的护理学人才。人才培养效果显著,获得海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多层次、职业化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17年)。

健康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健康管理专业技能和医学基础知识,强调岗位胜任力、领导力和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培养。

3.大力加强教学条件建设,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校本部建有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护理学专业实验室、中医类专业实验室、预防医学实验室、环境科学与医学检验实验室、管理类实验室、计算机基础和医学信息学专业实验室、心理学专业实验室、医学人文技能实验室、化学与药学专业实验室,其中,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建成了以国家级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引领、专业实验平台和学科特色实验平台为基础的本科实验实训教学支撑体系。有4家直属附属医院,病床数7500张。良好的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能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

(三)创新模式,建设急诊与创伤特色学科

基于海南岛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南海战略、作为东南亚各国灾难事故和突发事件的重要支援点的特殊地位,结合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岛、航天发射城的特殊需求,海医坚持“发挥特色,服务地方”的办学方针,把急诊与创伤学科作为学校的特色学科建设,并积极探索急诊与创伤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作为国家水上应急教育培训基地、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海南)项目牵头单位,在建设覆盖南海区域的创伤救治体系,“国家海上紧急医学救援基地”“覆盖南中国海区域的战创伤救治院士工作站”等国家重大专项建设任务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1.临床能力建设

获批“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急诊医学,2012年);获批“海南省创伤医学中心”、“海南省非紧急医疗救援转运中心”(2014年),还获批了海南省急诊医学质量控制中心。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成立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急危重症医学部,包含院前急救、急诊科、急诊ICU、介入救治、创伤中心、急诊病房、中心ICU、院内急救、教研室、实验室等10大板块。全新打造的门急诊大楼总建筑面积50535.36平方米,病床数885张,将建立急诊医学临床大平台,包含院前急救(转运中心)、应急与灾难救援、创伤中心、急诊手术室等多功能区。第二附属医院与国内甲级通用航空企业的上海金汇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合作,携手展开空中救援,配备AW119系列直升机2架,停机坪与机库均设立在医院内。

2.科研能力建设

建立急救与创伤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批“海南省创伤与灾难救援研究重点实验室”(2015年)、“海口市创伤急救重点实验室”、“海南医学院2011协同创新培育中心”(2013年)。凝练了3个主要学术方向:创伤、急救医疗及灾难救援救治体系构建与评价的研究及“互联网+”移动医疗提升灾难与创伤救援的服务品质和效率;创伤救治的基础与应用研究;灾难救援与创伤救治相关药品、器具、医用材料的开发与评价研究。

3.教学能力建设

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内设置急诊与创伤(灾难)医学实验室、应急救护培训室、区域卫生应急综合培训演练中心。同时,已建成水上急救教育中心(2437.50平方米)。2014年立项创建“海南医学院急诊创伤学院”,由海医和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美国RUSH医学院芝加哥市库克创伤中心、新加坡国立大学附属教学医学(竹脚医院)共同发起,2017年7月正式成立。

4.队伍建设

学科带头人吕传柱教授已经当选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候任主委,有海南省人民政府应急管理专家组的专家7人。学校现有急诊医学队伍234人(含校本部和第一附属医院),包括医师类94人,护理及辅助类140人。医师类队伍中,正高6人、占6.38%,副高12人、占12.77%,中级14人、占14.89%;博士7人、占7.45%,硕士8人、占8.51%,学士78人、占82.98%。

5.学术交流与社会服务

学校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已成为国际旅行者医疗救助协会(IAMAT)成员单位。2011年与美国RUSH医学院、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签署了教师进修、共同培养博士研究生等协议。2013年与美国心脏协会合作共建海南医学院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AHAECC)培训中心。与CERT国际紧急救援训练中心、挪度(中国)有限公司(Laerdal)、远盟康健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四、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学校主校区地处三亚,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优势,自 2015 年更名转型发展以来,又迎来了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学校以国家战略为导向,以为加快建设美好新海南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为目标,以支持地方产业、行业发展及社会进步为使命,积极培育海洋、旅游、民族、生态等学科专业特色。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开放办学、软实力发展等方面逐步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办学特色。

(一)充分利用冬季小学期,增强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培养

学校把冬季小学期作为培养本科生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利用学校放寒假前后2至3周时间,以聘请包括“候鸟”人才在内的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专家学者、院士开设专业课、论文指导、就业辅导、创新创业能力培训课和毕业实习实训课为主,使学生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学业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自2016-2019三年开展冬季小学期以来,学校教学部门及各二级学院一共邀请到了约180余位候鸟专家、学者及外聘的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资深人士,研究员,高级技术人员到我校讲学、组织了约32000名次的学生参加冬季小学期、开设了约930余节课、180余场讲座,课程实训实践50余次、见习(参观)实习40余次、竞赛与团建等活动40余次、文艺汇演30余次以及教育纪录片观看等多场,,冬季小学期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基本技能,促进了在人才培养上实现产教融合,达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二)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 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学校开展的中国-奥地利旅游教育项目是海南省第一个中外合作本科教育项目,此外还有美国霍夫斯特拉 3+1 项目、美国蒙特爱达大学硕士项目、俄罗斯阿斯特拉罕大学、乌克兰卢甘斯克达拉斯•舍普琴科民族大学、哈萨克斯坦阿布莱罕•国际关系与世界语言大学、台湾真理大学、台湾屏东科技大学、台湾首府大学、台湾海洋大学交换生项目等多个学生项目。十三五期间,我校还将实施英国普利茅斯大学 3+1 项目、韩国水原大学 3+1 项目、泰国农业大学渔业师资培训项目、泰国东亚大学实训基地、印尼万隆旅游学院汉学院、缅甸仰光外国语大学汉学院、马来西亚研究中心、马来西亚汝来大学科教中心等多个项目。

学校自 2015 年顺利通过“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与奥地利克雷姆斯国际管理中心应用技术大学合作举办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项目”(简称中奥项目)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评估后,2015 年底该项目有学生 264 位,专任教师 17 位, 其中外籍教师 6 位。2016 年,招生 116 人,有 2 名学生被推荐至奥地利 IMC 应用技术大学交换一个学期。2017 年,招生 104 人,有 5 名学生被推荐至奥地利IMC 应用技术大学交换一个学期。2019年在校生419人,学生对项目教学内容、教学安排和教学效果比较满意,大部分同学可以接受全英文教学,认为通过四年的学习,对自身的专业技能、英语语言表达、跨文化交流能力有显著提升。中奥项目不仅在人才培养方面结下硕果,更在培养目标定位、培养轨迹、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推动学校的国际化办学进程,分别在严格的面试选拔制度、强调自我学习的教学大纲设计、能力导向型的教学方式、多元化考试评估制度、出勤管理制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给学校本科教育提供国际视野和参照。此外,在“一带一路”倡议下,2016年学校开办泰语招生,是全省最早开办泰语专业的高校,我校泰语专业实行“3+1”中外合作办学培养模式,即学生入学后大一大二在校学习泰语基础,大三到泰国合作高校一年进行语言进阶学习,并完成专业核心课及专业实习,大四返回校内做毕业论文。目前学校与泰国孔敬大学达成合作协议,2019年8月即有40名同学赴泰学习一年。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学改革为抓手,不断提升教学水平能力,通过课题立项持续推动“新工科”、“新文科”等学科建设,带动我校优化专业结构、促进专业建设质量提升,推动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学校高度重视本科教学成果奖申报,2018-2019年,共立项建设12个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涵盖食品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等工科学科项目,也涉及符合旅游管理、物流管理等管理学科项目,突出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海洋文化课程、海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思政课等文科类课程建设。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与探索、“3+1”校企深度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两个教学成果培养项目,继续以OBE教育理念为引导,探索“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计算机专业人才和其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教学成果培育项目是对本科人才培养、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集中检阅和展示,这些教学成果是学校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新成果,充分体现了近年来我校教师在立德树人、教育教学改革方面所取得的较大进展和成就。

五、三亚学院

(一)布局学科专业,推动转型发展,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海南自贸区(港)产业发展需要,建立“旅游与文化”“海洋与汽车”“商科与社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体育与健康”五个学科专业群,面向未来重点发展海洋、信息技术、医疗、金融类专业,探索“旅游+”“+旅游”“互联网+”“+互联网”等特色发展模式,凝练学科专业特色,增强核心竞争力。

学校加快应用型转型发展,是海南省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和文化与旅游产业人才培养创新联盟牵头单位,是海南唯一的“全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高校。

学校以行业为伙伴,根据行业或岗位群的人才需求,对标国标,绘制“课程地图”,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探索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育人模式,先后成立翟明国院士和陈国良院士工作站;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入围“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学校围绕“学生竞争力”战略核心,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利用学校环境资源进行“真题真做”,创新实践形式、提升实战水平,强化专业实践能力,熟练运用专业理论与方法开展能够吸引师生参与、体验感强的校园实践活动。学院实施“一学院一制度”的措施,探索“准职业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并将新生报考数据和毕业生就业数据作为各专业编制招生计划、调整课程设置及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

学校全面贯彻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取消清考,出台《三亚学院课程“三度”建设指导性意见》、《三亚学院课程“三度”建设推进方案》,严格本科教育教学过程管理,淘汰“水课”、打造“金课”,为学术合理“增负”。

(二)坚持立德树人,完整搭建学生支持和服务体系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研究会;深入贯彻《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标准》,实施质量提升工程;不断加强学生立项信念教育。

学校积极探索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及专业水平的新方法,提出辅导员队伍应向思想导师队伍的角色转型新模式,并创建“思想导师工作室项目”。

学校建立“教”与“学”一体化管理机制,学生中心为学生提供综合性“一站式”指导和服务平台;建设学业导师队伍,创新学业指导方式,推出“专家教授导学”、开辟专业咨询区、建立“学生情绪自我管理工作室”和“学生职业发展工作室”、成立“PL朋辈带头人”团队等。

(三)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出台《三亚学院关于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加强对教师教学、科研管理,涵养严谨治学风气;同时考核试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学校成立师资处专项负责高职称、高学历人才引进,实施“亿元人才引进计划”,面向全球,发布“百万年薪,产权住房,全球平台”招聘信息;建立新入职青年教师培训制度,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建立教师培养机制,实施“百万博士攻读计划”等,加强“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定《三亚学院“双能型”教师培养暂行办法》。

六、海口经济学院

(一)应用转型促发展 综合施策抓质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新时代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单一措施是难以奏效的,需要综合施策。我校全面推进海南省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措施,打出了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一套组合拳,强力推进应用转型和本科教育质量提升。

1.启动应用转型建设

应用型大学的质量提升,最根本的是要使专业设置适应地方需求,办学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才培养瞄准行业企业需求,具备适应行业企业岗位的实践能力和应用技能;科学研究坚持以应用为主,立足解决行业企业发展中的难题。基于这一指导思想,学校启动应用转型建设,强化顶层设计,制定了“十依据,一加减”的转型路径,把以能力为导向、以模块化课程建设为核心的应用转型做实做细。各学院、各专业反复打磨,精准对接海南相关产业,科学设置专业及制定各专业的模块化课程方案,确保各专业的方案接地气、可操作。

为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实用技能的培养,除了加强实验实训外,学校将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纳入第一课堂管理,每年寒暑假都安排学生围绕课程学习进行主题社会实践。学校实行“一专三证(两项目)”制度,即学生毕业时须取得毕业证、学位证和职业技能证,若该专业无职业技能证可考,须用两个创新创业项目结项替代。

2.取消清考制度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当今大学生最大的问题是有许多人不爱读书。大学生天天打游戏、谈恋爱,浑浑噩噩地混日子。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扭转许多学生“混大学”的现象,早在2017年,学校就取消了清考制度,对每学期不及格四门课及以上的学生实行学业警示,对补考及重修后仍不及格的学生按留级或退学处理。学校实施“每天三查、每周一处理”制度,即每天查学生上课迟到、缺课情况和教师课堂教学,每周对检查情况汇总处理一次,严格课堂管理。

学校还对学生读书提出硬要求,落实“海经必读计划”,推进“围绕课程读书和记课堂笔记”制度,要求每门核心课程向学生推荐1—3本阅读书目,学生围绕课程阅读并记好读书笔记,并将此纳入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占该门课总成绩的10%。学校在抓警示和提硬要求的同时,实施考研奖励制度,以正面引导拉动学风建设。

3.教育质量指标化

落实教育质量提升任务的主体是二级学院,提升二级学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形成二级学院主动抓教育质量的机制。学校出台质量导向考核制度,以就业率、应用转型建设率、教师队伍建设达标率、精品课程建设率、毕业生职业技能考证率、考研率、党建思政工作完成率、学生违纪率等12项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指标考核二级学院,考核分为A、B、C、D四等,考核为A等的学院奖励总经费的4%,在全校形成争相抓教育质量的局面。

4.实施教学质量督查制度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为了抓好上述管理举措的落实,学校制定了《海口经济学院督查条例》,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应用转型和教学质量督查”。每次督查结束后召开全校大会,总结交流督查情况,在全校形成扎实抓质量建设的良好局面。督查的基础上,学校出具了督查报告,以问题为导向,在找差距的同时,也及时总结、推出好的工作典型,第一阶段中艺术设计学院、财务会计学院、网络学院、拳星时代体育学院表现突出,在全校专题工作会上做了经验交流,营造出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伴随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教学质量明显提升,教学成果不断涌现。近两年,学校共获得国家级、省级学科专业竞赛奖项308项,其中,2018年获第八届POCIB全国大学生外贸从业能力大赛(秋季赛)团体特等奖;2018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本科组全国二等奖6项,为海南高校最好成绩。

巩固学校学科竞赛取得的成绩,学校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大教师对学生学科竞赛的指导,通过“三进”,即让学生进团队、进课题、进实验室,提高学科竞赛参与率和获奖率;通过强化学科竞赛经费支持力度、强化科研支持力度、强化专家参与指导学科竞赛力度,提升学校学科竞赛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学校整体发展。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要求,学校相继出台了《一师一优课计划》《教师人人质量提升计划》《全覆盖课程质量综合评价办法》等新举措,促使学校质量建设的步伐走得更坚实,助推学校本科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二)产教融合新突破,社会服务新作为

1.拓展融合发展新基地

2018年,中共海南省委党校在我校正式建立“拓展训练教学基地”,高标准、强师资打造海南省党员领导干部体验式培训基地。基地的影响力与品牌效应正不断向社会延伸;经教育厅严格认定,首家“海南省传统工艺美术人才培养基地”正式落户我校,并成功举办了首届海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暨第二届优秀传统工艺进校园系列活动,活动期间,首次展出33位省工艺美术大师精心创作的近100件作品,累计参观人数达2.3万人次;聘任客座教授32人,获赠工艺美术精品超30件,市场估值逾百万元;在团省委的支持下,全省首个“海南省志愿服务培训基地”在我校正式挂牌,全面开展海南省团员和青年志愿者集中培训,同时,集全省青年志愿者学术研究、活动组织、人员培训于一身的海南省志愿服务研究院也在推动建设中,即将落户我校。

2.延展产学合作新项目

旅航学院的《海南省琼海市全域旅游产品规划设计创新与智慧营销之酣途小视频模式应用实践》、体育学院的《“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华龙狮文化传播及产业化发展研究》、工程学院的《超大直径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马院的《海南红色文化传习》等产学研合作项目有效促进了海南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体育学院的《拳星时代与日月湾亲水俱乐部实践基地》、网络学院的《基于WEB的学生成绩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财会学院的《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国家税务局财会服务队》和外国语学院的《外国语学院返乡支教团》等社会服务项目充分展示了我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为。

3.挖掘智力资本转化新动能

学校不断发掘优势专业与产业的契合点,不断探寻智力资本与市场的融合点,实现了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中国排球运动管理中心已将我校列为长期合作伙伴,自基地建成以来,全国沙滩排球巡回赛总决赛已成功举办两期,并全程在cctv5和5+频道直播。中佳体验式培训中心全年完成近20000人的培训任务,其中校外承接业务占比首次超四成;中环能环境检测全年承接业务2300余笔,实现营业收入2400余万元,是上一年度营收总额的1.5倍多;学校作为长影海南培训基地,顺利完成长影新员工大规模培训项目。另外,学校还依托各方面资源,开设了健身房、游泳小课堂、驾校等,在为师生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也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

(三)借助双自贸东风,开拓国际化办学

1.创新国际合作教育新模式

我校实现留学生“零”的突破。招收泰国、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留学生19名,留学生汉语学习班于9月正式开班,经过一年的汉语学习后,该批留学生将在我校完成本科学历教育。留学生招生的零突破,为提升我校综合办学实力新添亮色。

2.构建国际学术交流新平台

学校成功主办了“一带一路与东盟国家教育合作论坛”,来自8个国家近150余名国内外高等学校及研究机构代表参加,论坛期间,由我校牵头,联合东盟及相关国家高校发起成立了东盟学院和东盟学院理事会。该组织的成立,标志学校国际学术交流取得新的突破。12月,学校又成功主办了“第三届海岛经济发展与国际合作论坛”,来自7个国家的近100名专家、学者代表与会,论坛聚焦海南自贸区(港)建设,对岛屿经济发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为海南自贸区(港)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智库支持。两场论坛有力促进了学术文化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了学校国际化办学的影响力。

3.打造国际文化互动新阵地

以东盟学院为平台,学校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东盟大学生文化周”活动,并被列入第19届海南国际旅游岛欢乐节活动范围,活动设置有大学生文艺汇演、大学生舞龙舞狮友谊赛、国际高校图片展和大学生微电影比赛等4个版块,来自16个国家高校的30个代表团共500余名演职人员参与其中,60多家媒体平台竞相报道,充分展示了中国与东盟各国文化及大学生的风采,促进了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本次活动参与国家之多、形式之新、影响力之广,有力彰显了我校的国际化办学特色。

七、琼台师范学院

学校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主教加兼教”的教学模式,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塑造我校师范特色,大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努力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继续实施“每月教育活动”项目。该活动旨在通过讲读、竞赛、展览、表演等活动方式促学、促练,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展示我校教学成果和学生风采,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形成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院系有项目、全员齐参与的育人氛围和局面,更好地培养“一专多能”的小学幼儿园师资和其他各类人才。“每月教育活动”具体是指每学期除期末考试期间外,每月安排1个主题教育活动,每学期共4个主题教育活动,逐步形成学校的常态教育活动和品牌教育活动。为保障活动顺利开展,学校设立“每月教育活动”专项经费,对承办活动的相关单位拨付项目活动专项经费。学校把“每月教育活动”纳入培养过程,设置了“讲赛展演”学分,规定自2016级本科新生开始,学生全程参加任意一项活动可获得基础分0.2-0.5学分,要至少参加3个以上项目,至少必修讲赛展演2学分;学生获得必修学分以上的学分纳入奖励学分。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校建立“每月教育活动”奖励制度。通过规定必修学分和奖励制度,本科新生们都积极参与到“每月教育活动”中,大大增强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一)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产出导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推行本科教学改革,重点在于全校师范专业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产出导向教育,把全体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焦点,构建基于产出的课程体系、开展基于产出的课程改革、实施基于产出的质量评价。组织师范专业开展调研,确定培养目标定位,根据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制定明确、公开、能够支撑培养目标的毕业要求,将毕业要求分解,通过建立课程矩阵,设计能够实现毕业要求的课程体系。依据课程教学大纲,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对毕业要求达成度和培养目标达成度进行分析,进行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基于此项改革,促进专业和课程内涵式发展,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将来的师范专业二级认证做准备。

(二)立德立行,培养学生德才兼修

1.立德为先,构建贯穿全程的德育体系

学校从入学教育到思政课程教学、通识课程教学、专业课程教学、讲座报告活动、就业指导等,开展了贯穿人才培养全程的德育教育。在入学教育环节,各专业将适应性教育、职业理想信念和专业思想教育、爱国爱校教育、文明修养与法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成才教育等纳入每年的新生教育中,帮助学生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一主四翼”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一主”是指构建一个主体实施模块,即全员参与的社会调研模块;“四翼”是指构建四个单项辅助模块,由学生代表参与“品琼台书院”、“法庭旁听”、“演道德情景剧”和“演讲比赛”模块,将课堂理论知识教学与多种课外实践活动相挂钩。在公共通识课教学中,常年开设《教师专业成长》、《教育法律法规概论》、《教师礼仪规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国传统道德修养》等德育养成和中国传统文化类公共选修课程。在专业课教学中,各专业在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小学教育类专业开设有《教育政策法规与教师职业道德》、《小学教师专业成长与规划》等专业必修课程,学前教育专业则开设了《幼儿教师职业道德与素养》和《幼儿教育政策法规》课程。在每学期举办的“琼台讲坛”中,学校还邀请省内外专家做“传统儒学与人格修养”、“传统文化与现代学校德育”等系列讲座,强化了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操和信念。

2.立行为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开展冬季小学期和琼台讲坛。自2016年开始学校已连续三年举行了冬季小学期活动,共邀请了60位专家,进行了80余次授课。学校将冬季小学期纳入本科生专业必修课程,要求学生每年至少听取8个讲座,至少获取2学分。冬季小学期活动中学生们听得聚精会神,笔记详细,互动热烈,课后纷纷下载专家课件。学校每学期还举办了琼台讲坛,邀请知名专家来我校开展讲座教学。这些知名学者开设的讲学,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开阔了学生的学术视野,更以其自身对专业的热爱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起对专业对学业的追求,同时营造出良好的书香校园氛围。为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健全实践训练体系,学校自2016年开始每年组织“每月教育活动”,围绕“讲、赛、展、演、”每月安排一个主题教育活动,并将学生参与和获奖情况核算为必修学分,形成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院系有项目、全员齐参与的常态教育活动和品牌教育活动,加强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多项能力的培养,每年受益学生超过万人次。

第五部分  海南省本科高校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由于历史和地理双重因素制约,海南高等教育起步晚,总量小,通过三十多年的努力与建设,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体系,但是本科高校的发展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海南大学

(一)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

问题表现:一是学校现行教学评价体系重点关注课堂教学质量,对专业、课程及其教学单位教学管理工作关注度不足,学院教学工作评估、专业及课程建设成效评估工作未能有效实施,评估制度仍需要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内容和方式等设计比较简单,不够全面,教学评价指标侧重于评价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重视不足;二是评介结果应用不足,评价结果激励和约束作用不明显,未能真正实现以评促建、以建促管的目的。

改进措施:进一步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常态监控和专项评估相结合的动态监控与评价体系。依据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基于学生学习产出”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体现专业认证“学生发展为中心、能力培养为导向,质量持续改进”的核心理论,科学制定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从根本上解决教学评价从评“教”向评“学”转变,实现以“质”论教;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完善教学质量奖惩制度,强化教学评价结果应用,加强评价结果与职称评审、评奖评优、课时津贴等挂钩机制建设;努力构建一支专兼结合、高素质的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队伍,建立健全具有自我完善、运行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现质量标准多样化、监控实施全程化。达到持续改善办学品质的目标。

(二)良好教风、学风有待进一步提升

问题表现:一是部分教师侧重于科学研究,开展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不足。教学事故时有发生,调停课申请较为频繁,严重影响学校教学秩序;二是学生上课抬头率不理想,存在部分学生迟到、看手机等不良现象,课堂学习气氛不浓厚。

改进措施:一是规范化教学评奖、评优活动,通过“一堂好课”示范教学、开展“十佳教师”、“教学能手”、“优秀教师”、“教学名师”等评选和表彰活动,为教师选榜样、立标兵,弘扬教书育人、人为师表、爱岗敬业的精神,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回归教学,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认真履行人才培养的使命。二是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管理,严肃课堂纪律。严格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建立健全对学生学业、品行等失信行为的惩戒警示机制;严格课堂管理,建立健全对课堂教学组织不力、对学生不当课堂行为疏于管理的教师的惩戒警示机制;严肃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杜绝评分“放水”行为,维护成绩的严肃性、公正性,加强学习过程管理,注重形成性评价,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例。促使学生刻苦读书,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

二、海南师范大学

问题表现:对照国家标准和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质量标准,我校的本科教学工作依然存在以下问题:办学条件还有待改善,尤其是桂林洋新校区建设十年还未达到预期目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还有待提升,尤其缺乏领军人才、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以及具有海外背景的高层次人才;教育教学改革还有待深化,尤其是课堂教学方法灵活运用的广泛性不够;教师教育特色还有待强化,尤其是教师教育资源缺乏有效整合、发展目标缺乏持续保障;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还有待加强,尤其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不够紧密;国际化发展还有待加强,尤其是师生国际交流学习机会偏少。

改进措施:升级本科教学改革。学校将根据国家新时代本科教育的新要求,把“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提升到更高层次。大力开展课堂教学多元化改革,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继续加大通识教育课程比重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质量管理。进一步加强第二课堂建设,深入推进多元立体育人体系,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体化“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全力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力求产出更多、更高水平的标志性教育教学成果,以不断促进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和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持续增强。

强化教师教育特色在国家全面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战略的大背景下,积极落实教育部卓越教师2.0的意见,学校将进行顶层设计,全面整合教师教育资源,实现教师教育体制机制创新和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变革,促进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推动高等师范教育与地方基础教育深度融合,启动人才培养的教师供给侧改革,与省内各市县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全面推进师范类专业认证,三年内完成22个师范类专业全部通过国家二级以上认证。探索培养“全面发展、特色鲜明”的多科、全科型卓越师资。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在我校已经形成氛围和链条,下一步学校将借鉴国际经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制度、运行模式和管理方式,根据专业特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创新课程教学、实践训练、项目孵化模式,使创新创业教育进入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场所的建设,利用国家大学科技园拓展、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学生的社会交流创造更多、更好的机会和平台,为创新创业教育营造更加优越、更加畅通的内外部环境。

加强国际合作办学学校将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海南“一区一港”国家战略的有利时机,大力拓展中外合作办学与交流渠道。通过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课程合作、合办专业或机构等形式,积极引进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办学质量水平,提升办学的国际化程度。争取五年内超过三分之一的本科专业有不同形式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建设高水平大学。

三、海南医学院

(一)加强人才培养和办学能力的建设与改革

1.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要求,大力推进一流本科建设。开展凝练新时期办学宗旨和目标大讨论活动,引导全校上下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形成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终身学习观念和系统培养观念。注重创新性,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综合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技能结构,提高学生组织协调与协同攻关能力;注重实践性,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开放性,培育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尊重多元文化的博大胸怀;注重选择性,为学生创造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习机会。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深入实施“卓越卓越”计划2.0,大力推进一流专业建设,积极探索新医科建设,全面实施国家专业质量标准,深化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与改革,加强新办专业建设,加强临床医学和护理学全英教学。

3.加强课程建设和改革

以一流课程建设为核心,以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为抓手,辅以高水平试题库应用和教学方法改革,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果。深化PBL教学法、形成性评价改革,进一步深化教考分离改革。

4.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注重因材施教;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扶机制;注重教学管理改革;完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评价方式,建立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良好机制。

5.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

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深化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素质教育改革,推动专业思政、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升校内教学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水平,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和规范普通本科高校实习管理工作的意见》,规范实践教学管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6.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大力开展大创项目和互联网+大学生竞赛,建立促进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尽早进入实验室的长效机制,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

7.完善教学质量监控

以学校内部质量监控为主,开展二级教学单位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进一步推进临床医学和药学专业认证整改、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和更名医科大学整改。主动对接校外评估,积极开展专业认证。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多途径开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制度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学术规范教育,形成良好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克服学术浮躁,完善学术自律、学术监督机制,确保教师履行学术责任,严肃查处学术不端行为。

2.着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

大力开展教师培训,进一步促进教师教育思想观念转变,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竞赛,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

3.营造师资队伍建设积极的政策环境

提高教师地位,改善教师待遇,完善学校内部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向教学一线的教师倾斜,引导和保障教师专心教学。搭建学术交流及科学研究平台,提升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通过教师职务评聘导向作用和品牌教师评选机制的建立,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完善青年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出台年轻教师攻读高学历奖励办法,注重发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平台作用,促进教师健康成长。

四、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学校要根据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结合向高水平应用型海洋大学转型发展的迫切要求,狠抓本科教育工作,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布局;切实加强教风、学风建设;提升教师队伍教学科研能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设施等。学校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重点予以解决。

(一)面向区域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构建海洋类、应用型专业布局

学校要面向南海、面向东盟、面向国际旅游岛、面向产业,围绕海洋强国、“一带一路”、国际旅游岛建设等国家战略和海南海洋强省、生态立省、绿色崛起等地方发展战略需求,进一步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坚持“办学定位服务地方、人才培养面向地方、科学研究围绕地方、文化传承引领地方”。大力构建围绕产业链和创新链的专业集群,形成海洋科学类、海洋生态类、海洋环境类、海洋运输类、海洋食品类、海洋管理类、海洋文化类和服务东盟类等海洋类专业群。构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新兴学科互为支撑、互为促进、协调发展、充满活力的学科专业体系;突出国家战略目标,从服务海南省发展现代旅游服务业、现代热带高效农业,特别是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发,着力打造海洋、旅游、民族、生态等四大特色和优势学科。依托特色学科专业, 继续以社会需求和学校的发展需要加快专业结构调整布局,搭建学科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大平台”,促进学校高起点、特色化发展。加大推进上海合作组织大学区域学中方研究中心、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南产业化基地、海南旅游协同创新中心等学科平台的建设力度,进一步提升协同创新能力,支撑特色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

(二)狠抓本科教育工作,坚持问题导向,努力构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度体系以及产学研合作育人体系

学校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培养工作系列重要论述,使各方面思想、认识和行动高度统一到落实立德树人任务要求上来。要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狠抓本科教育工作,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能力;要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梳理影响本科教育改革发展、影响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主要问题,围绕“九个坚持”和“六个下工夫”,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力构筑“五育并举、德才兼修”人才培养新体系,制定完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构建与毕业要求及专业核心能力相对应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落实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顶层设计思想,为社会培养“专业知识够用,实践能力强,基本素质高,自主学习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结合办学实际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以学生发展为主体,调整优化课程结构,构建与应用型本科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形成与学校办学定位、服务面向、社会人才需求、学生发展目标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要加强与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海南省海洋发展有限公司、海南南海现代渔业集团等央企、国企的校企合作,强化实习实训,培养适应海洋产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推动课程体系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全面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努力构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度体系以及产学研合作育人体系,促进人才培养目标与海南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相适应、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与海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吻合。

(三)全面整顿教育教学秩序,严格本科教育教学过程管理,加强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建设

学校要根据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函[2018]8 号),全面整顿教育教学秩序,严格本科教学过程管理专项工作,围绕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师德师风、课堂教学秩序、实习实践、毕业论文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进行专题研究部署,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时间节点,逐级狠抓落实。要按照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高校课堂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指导意见》要求,修订完善课堂教学建设和管理等相关规定, 逐步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加强学习过程管理;强化教师教学主体责任。要进一步加强教风、学风建设,有效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与创造性,注重培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加强教师专业教学研究和教学基本功的训练,鼓励和引导教师教学模式改革,建立翻转课堂、MOOC 吸纳、体验学习、参与式学习、混合式学习等学习方式,采取研究式、案例式、情景式、讨论式、课题式和参与式教学方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管理,加强实验室建设的顶层设计,改革实验室建设模式,探索校企联合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新模式,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校要完善自我评估制度,加快建立自律、自查、自纠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要依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及有关行业标准,加强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建设;要推进“四个回归”,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四)加快教师队伍建设步伐,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完善刚性与柔性并举的人才建设机制,统筹校内外、国内外人才资源。结合重点学科、重点专业建设,实行“一人一策”等开放、灵活的人才引进政策和“讲座教授”、“住校教授”制度,大力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注重发挥好现有教授、博士、教学名师、学术带头人、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的作用,加快提升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水平。加强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帮助中青年教师搞好职业发展规划和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计划的落实,选送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进行对口专业深造和攻读博士学位,选送优秀中青年教师到专业教学实习单位任职和到合作企业锻炼,提高“双师型” 教师的比例,并为合作育人提供条件保障。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等校外资源,推动产学研合作,搭建科技、人才、信息等社会服务平台。以科技平台为载体,集聚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资源,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加速应用科技研发成果的产出,提升科技成果的质和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使其更加直接地为区域发展和产业振兴服务。

(五)扩建三亚校区、新建基础设施,创建良好办学环境

海南省人民政府与三亚市划拨学校周边 681 亩及海岸线 20 亩土地,用于支持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建设发展。要按照省政府对我校校园建设提出的“高层次、高标准、高水平、国际化、景区化”要求,在三亚校区原有校园的基础上进行校区扩建,把学校建设成为风景优雅、特色鲜明、风格统一,布局合理、功能明晰、学科融合的热带海洋类高校。要加快办学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海洋人文社科大楼、专家公寓楼、东盟合作教育综合楼、南海历史与文博教学实训大楼、大学生活动中心大楼、国际教育与学术交流中心大楼、海洋科研综合大楼等项目的工程建设,推进校园绿化规划和建设工作,为师生创造一个宜居、宜教、宜学、宜乐的优美校园环境。

五、三亚学院

教师的课堂教师水平、学生系统性学习的内驱力以及学业紧张度均需进一步提升;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育人体系需进一步加强假设;教学质量监控建设需不断加强。

(一)坚持立德树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思想政治和组织保障

进一步构建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契合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品质,继续开展“习研社”系列活动;实施“思想工坊”朗读者计划;做好学生爱国主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学生诚信教育。

(二)围绕“以提升学生竞争力为核心”的核心系统建设,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学校将认真对标“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建设要求,加强专业建设,积极申报一定数量的国家、升级一流专业点,并推进工科专业的国际认证工作;将以国家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为契机,积极申报、建设一流课程;做好新工科、新文科和基础拔尖人才培养的建设工作。

进一步办好马克思主义学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力度,推进马工程重点教材统一使用;对标教育部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开展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研究生源结构新变化和新需求,推进围绕课程质量提高的系列教学改革;扩大课程“三度”建设覆盖范围至全校各专业;实施定期、对标的实验室检查考核制度;深入推进体育、美育教学改革,并把国家安全、生态文明融入教育教学中。

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加强教学督导队伍建设,认真开展常态性督查工作;建立教学质量监控指标体系数据库,实施教学质量监控报告和专题调研报告制度。

进一步完善学业导师和思想导师评价标准,注重个性化、差异化指导方式,提高学生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健康人格工作室等平台专业指导质量;编制《三亚学院学业指导服务手册》,完善“学生学业拼图”,推进“写作中心”、“雨林书院”“落笔书院”等特色专业指导平台建设。

(三)确立“产学研用”一体化、立体化的办学模式,深化与政府与产业一体化协同的机制

学校将确立“产学研用”一体化办学的理念、目标、机制,加强协同体建设,争取在海南自贸区(港)重大项目建设中不留空白;发挥院士工作站研发优势,推动项目研究及成果产出,加快科研成果反哺课堂教育。

继续加强产学研合作基地和校外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和使用,通过学生校外实践教学、科研创新活动效果及校企合作成果转化等检验合作成效。

积极扩大“1+N计划”高起点、高层次协同体平台建设,推进与一级学会协同平台建设,引进国内外一流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开展科学研究、人次培养、智库建设等方面的务实合作。

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纳入“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育人建设体系;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互联网+”大赛引领推动作用,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学校将为学生搭建高水平的国际交流体验与实践平台,继续举办“中国——东盟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与合作论坛”;做好与欧盟、国际劳工组织和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的合作策划及相关项目获取工作;继续选派学生参与交换生项目;扩大高素质外籍专家的引进以及留学生招生规模。

六、海口经济学院

(一)存在问题

学校高职称、高学历教师总量偏少,学科专业带头人整体水平偏低,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总体偏弱,专职辅导员难以在岗位上深耕细作,队伍稳定性不够还难以很好满足学生成才、学校发展的需求。缺少高层次研究项目、高水平研究成果、高级别研究机构。这“三高”的缺少,使我校的学科建设水平出现滑坡,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校提高办学层次的瓶颈。课程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我校的课程建设水平与先进院校相比基础还比较薄弱,高水平课程数量不足,尤其是省级以上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立项建设率不高。在国家实施“双万计划”大背景下,建设高水平“金课”的任务非常繁重,需要制定可行的实施方案,扎实推进。

(二)改进措施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继续加强人才引进工作,认真落实好相关待遇;加大专业培训力度提高教学能力增强职业认同感,保持队伍稳定性。在科研带头人选定、科研团队建设、科研平台搭建、科研攻关指导等方面采取强有力措施,尽快改变现状。按照我校一师一优课管理办法,全力推进课程建设,高标准地完成课程建设的各项指标;积极申报建设国家级、省级“金课”建设;全面推进课程革命,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和课程培养质量。

七、琼台师范学院

(一)专业设置布局有待优化、部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有待调整

在升格为本科院校前,学校有悠久的小学与幼儿教师人才的培养历史,迄今为止,学校教师教育专业的在校生仍旧超过半数。学校的教师教育专业在专业布局中一方独大也压制了其他相关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学校需要深入分析学校的现有资源和学科的相关性、对优势学科的支撑作用,做好学校专业布局的顶层设计。一方面,教育学学科优势特色学科发展很明晰,学校今后需要进一步细化特色学科发展的路径,夯实学科建设的基础,尤其在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专业支撑和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面深入研究,打出学校教师教育的专业品牌。另一方面,在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方面,立足于服务海南省自由贸易区(港)建设对人才的需要,理性分析人才培养错位发展空间,准确定位新设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规格

(二)师资队伍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不强

学校师资队伍存在结构配置不合理的现象,主要表现为:第一、“学术型”师资比例偏高,“双师双能型”师资比例偏低,具有行业背景的师资比例更低;受各种因素和条件的制约,学校在人才招聘工作中,很难招到具有丰富企业行业实践经验的人才;第二、学校青年教师和低职称教师比例偏高,专业建设的领军人才缺乏,部分新设专业师资不足;学校专任教师中,45岁以下教师占比76.64%,高级职称教师占比仅为35.37%,高级以下职称教师占比64.63%;目前学校专业团队(课程教研室)负责人中,高职称、高学历的不多;第三、学校对教师的培养培训侧重于理论水平、教学能力的培养和学历的提升,对教师参加企业行业实践锻炼和访学的激励措施较少,缺乏教师参加企业行业实践锻炼的培养培训机制,大部分教师参加企业行业实践锻炼和访学出于职称评审之需,这些都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三)新设本科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有待加强

作为一个新建本科院校,学校与其他新建本科院校一样突出的问题就是本科教学教师队伍的建设。新建本科专业的教学团队建设成为其中最关键的短板,表现为教师年龄结构不均衡,青年教师比例偏高,高水平的学科带人缺乏,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较低,“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管理和保障机制不够健全,教师挂职锻炼的积极性和实际效果还不太明晰。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首要难题,学校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措施。一方面,加大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引进力度继续完善引进人才优惠政策,加大引进人才宣传力度,进行多层次、宽渠道地对外宣传。引进学校急需的高学历、高层次人才。按照不同层次人才,分别给予科研资助、购房补贴、安家费、生活津贴、配偶安置等优惠政策待遇。不仅要提供优惠的物质生活待遇,更要提供干事创业的科研平台、助手团队和工作环境。开辟引进高层次人才的“绿色通道”,以简便快捷方式引进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加快本校教师队伍教育科研能力提升。在全校教师职业发展需求与困难调查基础上,出台激励青年教师外语能力水平提升制度,为全校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和对外交流打好基础。以教学活动为抓手,加强以赛促学,以赛促练活动,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

(四)新设本科专业课程建设有待加强

新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的缺陷,反映在专业课程建设中,突出表现为课程主讲教师的配备及专业结构匹配度不够;教学内容更新滞后,教材相对陈旧;过分强调学科课程体系,教学内容重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相对落后;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针对这些存在问题,学校一直在寻求破解的妙方。结合学校发展的现状,基本上确定了应对的策略——紧紧围绕“以学生为本”的改革方向,完善教学大纲的修订和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的建设,鼓励老师探索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教学新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课程设计与教学内容质量。尤其是今后要加强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加大实践教学各方面的投入力度,不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一方面要统筹协调实践学分设置、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教学工作量核定、实践教学运行管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育人和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等;另一方面要重视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与创新能力的激发、创业能力的拓展、实践意识的培养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结语:面对新的形势,海南省本科高校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继续深入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强化实践育人和推进教育国际化,不断形成人才培养新优势,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引进、培养高层次学术领军人才,以学科建设和特色科研为抓手,全面提高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以区域文化繁荣和文明进步为己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努力出名师、育英才、创一流,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海南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提供重要的人才、智力和科技支持。

第六部分:附录

海南省本科高校2018-2019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

6.1  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

学校

全日制在校生总数(人)

本科生总数(人)

比例(%)

海南大学

39533

33743

85.35

海南师范大学

20145

18273

93.67

海南医学院

13078

9126

69.78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17323

14307

82.58

三亚学院

20859

20859

100

海口经济学院

21802

15571

71.26

琼台师范学院

8693

2311

26.58

合计

141433

114190

80.74

6.2  教师数量及结构

学校

专任教师数

教师学历

教师职称

硕士

博士

正高职称

副高职称

海南大学

1897

798

871

366

625

海南师范大学

881

347

377

225

323

海南医学院

561

315

197

146

213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702

373

150

108

292

三亚学院

1157

1022(硕士以上)

414(高级职称)

海口经济学院

876

525

20

61

206

琼台师范学院

441

259

25

29

127

合计

6515

5279(硕士以上)

3013(副高以上)

6.3  当年本科招生专业总数

学校

当年招生专业总数

海南大学

97

海南师范大学

65

海南医学院

27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49

三亚学院

49

海口经济学院

57

琼台师范学院

15

6.4  生师比

学校

生师比

海南大学

20.51:1

海南师范大学

21.25:1

海南医学院

17.03:1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23.62:1

三亚学院

17:1

海口经济学院

19.77:1

琼台师范学院

16.53:1

平均

19.39:1

6.5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生均图书、生均教学行政用房

名称

高校占地面积(亩)

教学行政用房(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万元)

纸质图书(册)

实验室(

海南大学

5167.11

525325

93682.52

3294488

58904.17

海南师范大学

3038.30

278000.73

31340

2165890

84834.33(实验、实习场)

海南医学院

619.60

161355.97

23880

948190

75552.58(实验、实习场)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1486.36

212100

21936.37

1626749

80100

三亚学院

3000

290000

12000

2114300

40000(实验、实习场)

海口经济学院

1734.18

308233

12520

1523990

48025(实验、实习场)

琼台师范学院

925.39

133249.25

11583.43

962586

48632.52

全省

15970.94

1908263.95

206942.32

12636193

436048.6

生均

0.14

16.71

1.81

111

3.82

6.6  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学校

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万元)

海南大学

10630.29

海南师范大学

2493.80

海南医学院

2195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3904.10

三亚学院

1000

海口经济学院

1209.29

琼台师范学院

1840.52

合计

23273

6.7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种数

学校

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种数

海南大学

3336175

海南师范大学

16527

海南医学院

422286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2283630

三亚学院

1445520

海口经济学院

348670

琼台师范学院

1453617

6.8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学校

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元)

海南大学

4511.05

海南师范大学

2667.95

海南医学院

3217.49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4508.06

三亚学院

1954.46

海口经济学院

2270.85

琼台师范学院

1319.90

平均

2921.39

6.9  本科专项教学经费

学校

本科专项教学经费(万元)

海南大学

9671.70(本科专项教学经费)

海南师范大学

4479.97(本科专项教学经费)

海南医学院

3698(本科专项教学经费)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8660.90(教学总支出)

三亚学院

7416.23(教学总支出)

海口经济学院

4948.63(教学总支出)

琼台师范学院

162.04(本科专项教学经费)

6.10 生均本科实验经费

学校

  生均本科实验经费(元)

海南大学

844.21

海南师范大学

292.63

海南医学院

1009.20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130.85

三亚学院

214.62

海口经济学院

75.81

琼台师范学院

20.21

平均

369.65

6.11 生均本科实习经费

学校

生均本科实习经费(元)

海南大学

274.82

海南师范大学

241.15

海南医学院

230.11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120.60

三亚学院

185.38

海口经济学院

115.25

琼台师范学院

568.71

平均

248

6.12 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

学校

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

海南大学

3354

海南师范大学

2215

海南医学院

864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3357

三亚学院

1954

海口经济学院

1392

琼台师范学院

441

6.13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学校

人文社会科学类

理工农类

海南大学

海南师范大学

不少于20%

不少于25%

海南医学院

29.7%(五年制)/25.7%(四年制)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31.74%

三亚学院

30%以上

海口经济学院

43.1%

琼台师范学院

6.14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学校

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海南大学

海南师范大学

14.6%

海南医学院

12.61%(五年制)/18.0%(四年制)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24.12%

三亚学院

海口经济学院

12.05%

琼台师范学院

6.15  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

学校

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

海南大学

79.22

海南师范大学

82.8

海南医学院

10.83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82.84

三亚学院

41.3

海口经济学院

71.93

琼台师范学院

68.96

6.16  教授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

学校

教授授本科课程占总课程总门次数比例(%)

海南大学

11.39

海南师范大学

20.37

海南医学院

35.56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13.31

三亚学院

25.9

海口经济学院

5.1

琼台师范学院

15.19

6.17  应届本科生毕业率

学校

应届本科生毕业率(%)

海南大学

96.48

海南师范大学

94

海南医学院

99.01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94.46

三亚学院

97.24%

海口经济学院

93.07

琼台师范学院

6.18 应届本科生学位授予率

学校

应届本科生学位授予率(%)

海南大学

98

海南师范大学

97.13

海南医学院

78.73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94.03

三亚学院

96.74%

海口经济学院

90.22

琼台师范学院

6.19  应届本科生初次就业率

学校

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海南大学

88.84

海南师范大学

93.69

海南医学院

80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91.44

三亚学院

95.69

海口经济学院

81.09

琼台师范学院

6.20 体质测试达标率

学校

体质测试达标率(%)

海南大学

91.70

海南师范大学

95.38

海南医学院

84.4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87.16

三亚学院

99.51

海口经济学院

琼台师范学院

6.21  学生学习满意度

学校

学生学习满意度(%)

海南大学

95.56

海南师范大学

海南医学院

82.80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84

三亚学院

83.5

海口经济学院

95.8

琼台师范学院

96

6.22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

学校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

海南大学

99.15

海南师范大学

海南医学院

78.40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97.37

三亚学院

98

海口经济学院

琼台师范学院

    相关稿件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海南省教育厅 主办:海南省教育厅行政办公室   开发维护:开普云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国兴大道海南省政府办公大楼四楼   邮编:570204   联系电话:0898-65322302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014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0000042 琼ICP备18000800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海南省教育厅”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版权所有©海南省教育厅

主办:海南省教育厅办公室

开发维护:开普云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国兴大道海南省政府办公大楼四楼

邮编:570204 联系电话:0898-65322302

琼公网安备:46010602000014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0000042 琼ICP备05000041